二、教学工作

二、教学工作

(一)形成“灵动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大道至简,大言稀声。改贵有恒,守真志满。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课程与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了新的视点。在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东城一小教育工作者夙兴夜寐、孜孜以求,不断探索,反复实践,最终形成了“以学定导,多元互动”的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1.灵动课堂,理念为先

为此,我们结合陶行知先生的“六个解放”,确定了我校灵动课堂的理论依据:

(1)让孩子的头脑灵动起来,让他敢想、能想、会想;

(2)让孩子的双手灵动起来,让他敢写、能干、会画;

(3)让孩子的眼睛灵动起来,让他多看、能看、会看;

(4)让孩子的嘴巴灵动起来,让他敢说、能说、会说;

(5)让孩子的学习空间灵动起来,让他敢问、善思、能辨;

(6)让孩子学习的方式灵动起来,让他展示、表现、成长。

该模式以陶行知先生对于学生的“六大解放”为基础,通过“四学—三导—两展示”的方式,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发展,落实核心素养,激发创新思维。

“四学”即学生在课堂上要开展独学、对学、群学、评学四种学习方式。“三导”则指引导、相导和疏导,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教”,而是要充分地发挥“导”的作用。“两展示”包括“组内小展示”和“班级大展示”两种,是灵动课堂的重要特征,可以贯穿课堂的全过程。是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共同学习的重要方式。

“以学定导,多元互动”灵动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自学讨论代替教师讲解,以当堂展示、检测促进学生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先展示自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然后检查学习效果,针对疑难点精讲点拨,再检测反馈,归纳总结,当堂达标。

“以学定导,多元互动”灵动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后,教师也真正走下讲台,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引领者。教师在课改实践中,创造出一个个成功的案例、一堂堂引以为傲的优课。

东城一小全体教师的努力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新的内涵,形成了富于生命张力的课堂精神,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智慧灵动的课堂表现,民主平等的课堂对话,思维探究的课堂质疑,严谨有序的课堂机制。

2.灵动课堂,育人为本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听,琅琅读书声不绝于耳。看,学生的精彩发言,观点碰撞,多元化展示,无不体现了课改带来的实效和灵动。

学校课堂改革的新理念带给孩子们最大的收获就在于课堂上他们是主角,校园里他们是主人,孩子们脸上写满了笑容和自信。课前,孩子们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课堂上学生们争先恐后要表达、要参与、要质疑、要提问、要展示;课后,小送递员们给老师送信送报落落大方,礼貌周到;小讲解员们给来宾讲解校园,娴熟自然,头头是道。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合作组织探究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我校于烨楠同学荣获全国“学宪法、讲宪法”一等奖和最佳应变奖;吕晓舸、史佳蓉合作完成十万字长篇小说《六三班那些事》;刘添钰同学在2018首届中加英语口语风采大赛获得一等奖;我校学生在全国省市区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奖项120余人次,“灵动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唤醒心灵力量,促进全面发展;点燃成功人生,培育栋梁之材。

(二)构建异彩课程体系,实现全面育人目标

我校在“点燃成功人生”核心理念引领下,以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快乐学习与生活为基本思路,构建并形成我校“异彩课程”,旨在尽可能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

1.构建课程体系,凸显课程内涵

“异彩课程”的精神内核——一条主线,两项重点,三个强化,四方合力,五维驱动。

一条主线——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主线;

两项重点——以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重点;

三个强化——强化学生的书写能力,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方合力——学校、家庭、教师、学生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五维驱动——课程驱动、活动驱动、评价驱动、反馈驱动与学生内驱驱动相结合,共同组成我校特色课程。

2.完善课程构架,完善整体育人功能

我校“异彩课程”形成了“三横六纵五个一”的课程构架。

三横:横向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六纵:纵向为一至六年级的特色课程(一年级儿歌小能手、二年级小小书法家、三年级课本剧小演员、四年级语文小达人、五年级小书虫和六年级小小歌唱家)。

五个一:培养学生“五个一能力”,即“有一个好身体、写一手漂亮字、练就一副好口才、成为一个小书虫、做一个小达人”。

现在我校的课本剧表演、单元整体教学、整本书阅读以及合唱进课堂已经成为我校特色课程进行推广。

(三)认真落实常规管理,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教学常规工作的落实情况直接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因此我校把教学常规的执行作为重中之重,也是过程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立足课堂,落实教学“五认真”

(1)认真备课——进一步完善导学案的编写;继续坚持假期集体备课以及每周四集体备课制度,重点加强平时的二次复备和研讨。主管领导每学期检查教案3次,并对检查的情况及时总结反馈。

(2)认真上课——教师做到持教案(导学案、活动单)上课,进一步深化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3)认真布置作业——作业布置科学合理,批改及时认真。作业本书写、格式规范统一;作业量适度;提倡根据学生实际分层布置作业;提倡根据学科知识重点及训练点设计特色作业;为了落实减负工作,我校与全体教师签订了《减负目标责任书》,继续实行《周作业布置计划》和周二无作业日制度,严禁教师强制学生购买教辅资料,做到随时抽查问询,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做到防患于未然,受到家长和学生的好评。主管领导每学期检查作业4次,并不定期抽查作业。

(4)认真课后辅导——我们利用每周二下午或课余时间辅导学困生,帮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与进步。

(5)认真教后反思——本学期要求同课头每天进行课堂反思,全体教师每月完成一篇“教学反思”上交教导处。

2.狠抓常规,夯实教育教学基础

(1)继续落实相关制度。按照课表开足开齐各类课程,确保各年级体育课程每周四课时,落实学生每天阳光体育活动一小时。尤其是加强道德与法制、科学、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抗震减灾科普知识教育)、环境教育、食品安全教育、劳技实践等薄弱学科进课堂的检查力度,最大限度地保证按课表上课,控制随意调换、代课行为。

(2)加强巡课、听推门课。主管教学领导加强日常巡课,通过巡课或听推门课,并实行对同一教师的跟踪课,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尽量杜绝教学事故的发生;并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捕捉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亮点,组织大家结合新课标进行讨论学习,从细微处关注教师的成长与进步。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每天至少巡课一次,督促组内教师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

(3)继续落实听课制度。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组长除了听学校要求安排的课外,每两周至少听本组教师1节课,对不达标教师可以跟踪进行多次听课,以保证听课的覆盖面,尽可能全面了解本组教师整体的上课情况。主管教学领导随时抽查组长的听课记录。行政人员继续坚持带课、听课、评课、辩课,所有行政包干人员每周研、听、评课不少于两节,每学期不少于40节,主管教学领导不少于50节,并且做到课前和任课教师进行教材研讨,课后与任课教师共同反思,并将听评课反馈表上交主管教学领导处。

(4)教研活动和备课组活动情况:主管教学领导按时参加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了解各组开展活动情况,并对活动进行了解和指导。

(5)我们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应该放在“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上。完善教学三级管理网络,各级组长对本组负责,主管教学领导对分管年级负责,采用连带责任制。

3.评价反馈,不断优化教育教学常规

有效的教学评价,是促进教育教学优质发展的关键一环。在灵动课堂建设中,我们特别注重小组建设,各班建立了学习型小组,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课堂上打破过去那种只关注教师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模式,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多方面,让教师的“导”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

小组建设实现了学校、家庭、同伴的三级管理,实现了多元评价,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自主评价与他人评价、长期评价与短期评价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多维度全方位学生评价体系。坚持“一日一评价、一周一表扬、一月一表彰、一学期一仪式”的评价方式,建立起“优胜学习小组”表彰长效机制,营造了一种人人参与、组组竞争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组织开展“优胜学习小组评比”和学生争创“读书卡”“学习卡”“文明花”活动,每个月初,我们都要在学校大会上表彰上月的优胜学习小组。学期初,我们更是以隆重集会表彰上学期优胜学习小组和读书小博士、小硕士、小学士。学生们身穿博士服,走上红地毯,享受成功的喜悦。这些新颖独特的评价方法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激励灵动课堂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我们每学期组织他们进行外出实践活动,先后参加心系山区牵手三阳院,走进西纺体验现代化,体验烘焙等外出实践活动,学生们在奉献爱心,感受文明之余也充满了成就感、满足感。

(四)聚焦课堂潜心研究,教科研工作硕果累累

灵动课堂让学校的教研氛围变得更加浓厚,让老师们的教研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我校教师几乎人人都有自己的关于课堂教学的校本课题,问题变课题,课题与问题得到了有机融合。大家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成长。学校先后承担国家课题1项,省级课题2项,市级规划课题4项,围绕课题,积极开展学科研究,培养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老师们逐渐树立了“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的理念,能够以思考者的姿态从事常规的教学工作,课题研究逐步成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

(五)不断促进教育均衡,彰显责任担当

昔言求是,志大尽微;海纳百川,责任荣誉。课堂改革七年来,在灵动课堂教学模式熏陶下,学校管理及师生核心素养不断提升;灵动课堂教学模式影响不断扩大;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声名远播。学校影响力呈现“四多一新”的特点:学术研讨多,参观来访多,送教送培多,大型活动多,同时学校影响力实现新的飞跃。

1.学术研讨多

我校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排头兵,在由教育部、陕西省教育厅、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市教科所、灞桥区教育局等组织的各类学术交流平台上进行主题交流10余次,分别从校园文化建设、基础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均衡等方面分享我校的成果与经验。

2018年,吴校长在基础教育改革论坛、校长发展论坛上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交流;在灞桥区2019年“名校+”工程现场推进会暨2019年第二批“名校+”教育联合体授牌仪式现场会上,吴校长作为我区唯一一个名校代表交流发言。

2.参观来访多

“数年深耕教育,一朝筑巢引凤”。近年来,我校的基础教育改革成果备受瞩目,引来国内外同行参观交流络绎不绝,学校先后接待来自国内外的教育同仁参观交流1240余人次。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以及中国香港、深圳市、河南省、河北省、甘肃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榆林市、延安市、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等50余家代表团多次莅临我校交流学习。

3.送教送培多

近年来,受兄弟学校的邀请,我校共有120余人次赴省内外送教送培,足迹遍布深圳、湖北、贵州、河北、青海、甘肃、河南以及咸阳、延安、榆林、商洛、安康等地,为兄弟学校传经送宝,共同为基础教育改革助力。

4.大型活动多

近年来,我校先后承办国家、省、市、区大型活动十余次,先后承办“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及数学说课比赛”,同时,承办“西北课改名校开放周”活动,“全国新时代高效课堂发展趋势”研讨会,“西北地区首届小学课改名师大赛”,西安市“道德与法治”观摩研讨会,西安市“名校+”教育联合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西安市小学数学第八次、二十一次联合教研活动,西安市2019乡村教师培训,灞桥区小学语文教材辅导等活动,为新时代高效课堂发展贡献了“一小力量”。

5.学校影响力实现新的飞跃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专著《灵动课堂》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中国教师报》在头版头条对我校做题为《课改就是赋能》专题报道,《陕西日报》《光明日报》《华商报》《三秦都市报》《阳光报》《基础教育创新杂志》《陕西素质教育》《西部素质教育》、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陕西网、华商网等多家媒体对我校各类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报道160余次。

忆往昔,课改路探索,满路荆棘;看今朝,课改花绽放,满怀豪情。东城一小实施课程改革七年多以来,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课改是一泓希望的活水,更是一份重大的责任。在推进课改前行的步伐里,在追求卓越的征途中,东城一小定与时代同频共振,奏响教育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