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渗透教育,强化生态德育意识
生态德育从根本上说是学生的素质教育,就是造就具有优良的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素质的人。作为教师必须积极关注生活中的事件,巧妙地将之引入课堂,利用它们来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课堂是学校实施生态德育的主要渠道,只有当学生在深刻理解并掌握环保知识、生态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应用于实践并规范自己的行为。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环境道德因素,有意识地、准确地向学生传授环保知识、生态科学知识,这不仅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个人都得到他所能达到的充分完善”。
例如:针对学生在教室、公共场所乱扔废纸、食品包装等现象,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或主题班会中搞一次现场察看、实地清扫的活动,让学生在收集各班扔掉的废纸、食品包装的数据中,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再如,教师还可以结合雾霾天气等我们身边亲历的现象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做进一步的阐发,由此引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问题,从而渗透保护生态环境的德育内容。或者还可以提出一些生活问题,比如计算一下自己每天要产生多少垃圾,有多少是可回收垃圾等引出垃圾分类新政策。在生态德育中渗透循环经济意识、进行海洋资源教育,通过实例让学生具备环保意识、科学发展观方面的知识、能力和责任,养成环保习惯,并内化为自觉行为。
科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学科教学的内容与特点,适时渗透,有机整合。并紧密联系地区实际,将教学内容与本地环境问题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现代教育中,生态德育不可能孤立存在,它应当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应当辐射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深入挖掘生态德育素材,对现有课程进行再度开发,找准所教课程与生态德育的结合点和渗透点,这也是新课标下对教师课程开发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