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建立一套完整的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制度
教育教学的核心是课程,课程的核心是课堂。学校之间最显著的差别是在课堂上,诸多教育改革、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等最终都要体现在课堂上,课堂是主战场、是试金石。开展课堂评价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成为课改的重中之重。而课堂评价必须从“学生”和“学”入手,评价是武器,推进课改,评价先行。
建立学生自我评价机制,建立小组合作评价机制,以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励性、宽容性评价机制等,目的是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让灵动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一)建立学生自我表现评价机制,实施发展性评价
学生的自我表现,主要指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学生投入学习、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与态度,它能客观反映学生有效学习的程度。制定学生自我表现评价制度,一方面能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提醒的意识,另一方面能够通过他人和教师的评价,促进自身的发展。
自我表现评价包括:认真倾听、举手发言、课堂纪律、质疑补充、小组合作等各个方面,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小组学习中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合作。
为了保证自我表现评价制度的落实,小组成员都要各司其职,发挥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相互影响的功能,从而促进自主成长。这样不但让每个人都成为评价的主人,而且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这种多元评价的方式,实现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以及综合性评价。这样学生能够清楚地记录自己每节课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态度,小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让每个孩子能够看到自己的成功与不足,看到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从而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并确定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更好地促进个体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既可以对自身学习行为和水平进行评价,又可以对其他组员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还可以对教材及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运用等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这样学生就能在学习中学会评价,在评价中学会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建立小组合作互评考核机制,实现多元化评价
在灵动课堂中,需要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然而训练初期,我们发现有的孩子缺乏参与交流的意识,只是静静地坐在一边,被动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有的干脆就不参与,也不倾听,自己做小动作,甚至还影响别人交流。课堂上不乏旁观者和捣乱者。为了调动全体同学参与交流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必须建立明确的小组评价机制。
建立课堂评价机制的本质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学习更有效。我们要从个人和小组两个方面进行考核。每个组员在课堂上的表现都会作为对他们考核的依据。比如小组讨论、展示汇报、倾听态度、课堂发言、板书效果、朗读能力、纪律要求、协作能力、综合表现等等,而每个组员的表现又会与整组的考核挂钩。对组员的考核会体现在小组评分表上,对整组的考核会体现在黑板一角。每个学生、每一组的评价都公开、公正、透明,当时兑现。这样的评价机制给了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小组的竞争和协作给每个小组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学生很快适应了这种评价机制,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就没有学生敢再偷懒。小组交流时,大家都会精诚合作,认真探讨。上台汇报时,每个人都有任务,都要发言,个人的表现和小组的合作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每个人都有机会因自己精彩的发言或表演而给小组争光加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原先胆小怯懦的孩子也能大大方方地上台展示,声音洪亮、口齿清楚,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孩子们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到灵动课堂评价机制的显著效果。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激励性、宽容性评价
传统教学中,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采用“一把尺子”量人,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于是“学困生”“中等生”“差生”这些词应运而生。许多孩子就在这种暗示中成了落后者、失败者,导致恶性循环,逐渐丧失自信。而在灵动课堂中,课堂就是学生的学堂,每一个孩子都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真正是属于他们的,而老师仅仅是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学习的人。
现代的教育要让孩子成长为最好的自己。孩子的潜能是需要开发的,我们要尊重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挖掘每个孩子身上蕴藏的潜能,做充满人情味和生命力的教育,让每一个生命都像萤火虫一样绽放自己的光芒。教师在课堂评价中要给予处于弱势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孩子,接受能力慢的孩子,学习知识比较吃力的孩子,我们都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理解,更多的了解和帮助。通过语言或眼神的肯定和激励,使他们感受到温暖和被信任,内心不再害怕,产生更多的自信和勇气去战胜困难。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的期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成为他们继续探究的动力。
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有时一个期待的眼神,一句看似平常的话语,都会让孩子们如沐春光,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使他们能够充满自信,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