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瓶颈
(一)建成即落后
学校在建设之初就定位为还建学校,按照拆一还一的标准,浐灞生态区的还建标准还是很高的。原来的学校只有12亩左右,12个教学班的编制。学校建筑为砖混平房,建筑面积大约3000平方米左右。而还建后的新学校占地23亩,建筑面积8933平方米,设置24个教学班。从还建的标准来说远远高于原拆除学校。但是,楼内的设施、装修外墙的形象等方面与现代化小学的标准还是相差较远。再加上浐灞生态区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周边楼盘的崛起,学校面貌与周围环境具有一定的落差。由于生态区定位为环境立区,生态优先,因此楼盘的定位都非常高,周边都是高档住宅小区,业主对于教育的需求很高,这样的还建学校远远不能满足业主的教育需求。因此,学校面临着建成即落后的窘状。
(二)师心不稳
学校管理团队和从总校而来的在编教师只有6人,其余的教师均为临聘,这些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业务能力也较强,但是很难形成稳定的归属感,因此教师队伍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究其原因,这部分教师的工资待遇不高,不能参加职称评定,也不能参加优秀评选,大家无论是经济上还是个人的职业规划上都存在着很多的制约和困扰,作为学校也无法突破制度的制约为教师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占教师队伍多数的临聘教师问题造成了整个教师队伍军心不稳的现状。
(三)生源质量不高
生源质量不高的原因不在于孩子,孩子都是一张白纸,不存在好与坏,主要的问题在于家庭。按照灞桥区教育局的学区划分方案,学校的学区为黄邓和香湖湾社区。这两个社区在2010年西安市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时整体拆除,2016年回迁。社区居民为原两个行政村的村民,大家在经济上获得了一定的补偿,居住环境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但是在教育观念方面还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还没有形成强烈的紧迫感,大部分家庭的观念还停留在教育只是学校的事这个层面,没有家校共育的意识。更有甚者,认为自己经济宽裕了,学习好坏都不要紧,抱着坐吃山空的可怕心理。从而导致不能很好地做好家校共育,不能很好地起到示范引领,更不能做到对孩子在学习方面的精力和经济投入,给学校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制约。
(四)内部管理复杂
学校从建立之初,在用人方面就比较复杂,导致管理方面头绪繁杂。作为一所新学校,制度的确立与实施至关重要,但是在人员构成方面的复杂性,决定了在制度的建立层面遇到了一定的障碍。学校有在编教师、合同制教师、临时聘用教师,如何解决同工同酬,怎样体现多劳多得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在编教师的工资随社会工资发放,合同制教师的工资由政府发放,临时聘用教师的工资则由政府临时性补贴,待遇悬殊较大,导致在管理考核时不能做到制度统一,也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与公正的原则,从而导致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限制。作为学校管理者,只能从教师的成长方面加以引导,鼓励教师在工作中积累经验,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积累宝贵的财富。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实际存在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