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一小黄邓分校“一训三风”
(一)校训:锲而不舍,敢于突破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语出战国末期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荀况(即荀子)的《劝学》篇目中,意在教育人们做事情要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学习知识亦是一个由少到多、日积月累的过程,高深渊博的学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东城一小黄邓分校在此提出“锲而不舍”就是勉励广大师生不论做事,还是为学,定要有毅力和决心,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敢于突破”是一种敢于承担责任、主动积极作为、敢于突破创新的勇气,是一股子敢于破旧立新的精、气、神。它指出了东城一小黄邓分校,要在新的起点和发展中,能够敢于实践,勇于探索,大胆突破;不能囿于旧有的认识格局,错失发展良机,要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主动担负责任,找到在新起点上办学的突破口,加快发展。只有上下齐心才能协力攻难关、求突破,打开新的发展局面。
“锲而不舍,敢于突破”既着力于师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又强调了精神与气质,突出了“生命就是要不断完善、持之以恒,超越自己”的教育理念。更强调了师生在未来的生活中,要敢于突破,创新思路。现在的分校设立,实际上是东城一小的一个改革发展的关键期,也迫切需要去破旧立新,突破旧的理念、旧的思维,抓住机遇,领先一步,获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实现新的发展。站在教育公平和均衡教育发展的格局下,真正实现一所学校“在教育潮头的激流勇进中,领略江河源头的美丽胜景”。
(二)教风:唤醒个体,育仁浚智
“唤醒个体”是一种教育行为,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在教学实际中,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都应该知道,不管知识如何发展,技术如何创新,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人,只要学生具备积极的心态,有强大的内在动力,他们才有可能自己掌握自己学习的轨迹,去主动地探究、求知。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醒他们心中的巨人,在心理和生理上做好反应的准备,对于教育行为的真正发生和教学产生的实际效果来说非常重要,它决定了教育的成败。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东城一小黄邓分校对教师要求的教育理念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那么唤醒什么?就是唤醒学生内心的追求,追求最可贵的“真善美”,追求知识的欲望,这也是东城一小黄邓分校教育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即将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释放他们的天性,唤醒学生内心追求的个性。
“育仁浚智”深植于东城一小黄邓分校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中。育仁中的“仁”字,是儒家经典注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瑰宝,已成为中国气质与中国精神的一种品质,这里我们不深究其理,仅从取字的目的和表达意象来谈。取“仁”字,一是强调了东城一小黄邓分校对于教师群体而言的价值内涵主张,是育养学生的基础,是“仁”字突出的精神价值的重要体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了“情感性与自得性”,关联了“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的思想,由“爱人、亲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东城一小教育人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和品格培养境界追求。“仁”在教育中的表现方式,就是要求师者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学生,只有内心存“仁”,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才能达到真我、真善、真美的崇高境界,才能传递温暖、光明的气质风尚,才能实现师生的自由绽放。仁是实现师生理想人格、彰显以人为本的教育追求。“浚智”中的浚,意指疏导、引导之意,体现了师者施行教育行为的方法,强调了师者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育勇于探索的精神,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唤醒个体,育仁浚智”的教风反映了东城一小教育人“以人为本、尊重差异”,传递生命与价值的教育理念和培养五育并举、于根处着力的育人价值追求,同时也秉持了“教育不是发明,应该是发现”的教育观。
(三)学风:合作创新,平等乐享
“合作创新”是要求东城一小黄邓分校的孩子们,能够养成团队合作的行为习惯,能够在学习与生活中,互帮互学,拥有相互协作的意识。创新则要求孩子们在求学的过程中要敢于质疑、打破常规、拥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平等乐享”是东城一小黄邓分校的教育工作者希望进入东城一小黄邓分校的孩子能够学会并养成一种尊重他人、热爱分享的一种好的品质。只有养成平等对待他人和乐于分享的行为习惯,孩子才会成为一个有着爱心、包容心的人,才会成为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有责任担当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未来对社会有益的人。
“合作创新,平等乐享”的学风,强调了东城一小的学子在学习与生活中要有合作创新的意识与习惯,更要在未来的生活中拥有一颗平等之心对己对人,并乐于、擅于与他人进行分享、共享,实现精神世界的富足。
(四)校风:温暖光明,自由绽放
“温暖”是东城一小以“火”文化作为学校主题文化的基础彰显,温暖如火象征了师者的奉献与爱,是东城一小师师与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爱、理解和信任,温暖之火燃起了自我对他人的尊重、燃起了自我价值的实现。温暖是师生之间培养阳光心态、培育感恩之心、成就幸福人生的教育力量,它唤起了教师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人性的美好的基础。光明象征了希望、代表了美好,是一种美好的教育追求。光明,需要师生不懈努力,发展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开展和睦开放的办学意境,才能实现学校的教育追求,赢得未来发展。光明体现了坚持公平、求真务实的原则。它是师生的精神气质得以表达的情感共识,它是学校未来面临诸多现实挑战,获得成功的底蕴基石。光明体现了东城一小黄邓分校教育人公平、合作、共赢的精神追求,也是未来深化团队合作,加强与社会环境协调,建立高品质学校,为师生构建美好教育,赢得主动发展,坚信光明就在远方的追求。
“自由”是人类在获得基本生存保障的前提下,渴求实现人生价值,提高生活质量进而提高生命质量的行为取向和行为方式。在心理学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它分为感性的自由和理性的自由。东城一小黄分校在这里提出自由的本质,一是希望在校园内通过对自己的办学理念、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标的践行,能够帮助师生超越物质限制,实现思想的自由;二是学生在教师的培养下能够发挥想象,架构一个奇妙的、特别的世界,享受想象的自由,是教师用各种方法释放天性,实现孩子自然生长的自由。
这里的自由是一种向上远行的力量,是一个孕育在宽广的天空之中的梦想,是为生命的真谛谱写出风云变幻的责任,更是蕴藏在师生心底的底色,是学校为寻求幸福生活,寻找方向与梦想的教育实践,是一种风尚与气质的沉淀。
“绽放”原意是形容花开时由花蕾花瓣紧闭到展开的过程。在这里比喻东城一小黄邓分校师生们寻找到自己的目标,张开翱翔的羽翼,绽放他们色彩斑斓的梦的过程。这是点燃生命的教育智慧,是锲而不舍、勇于突破的意境之美,是师生自主成长,静待花开的抒情与写意。它不仅是在起点上思索办学方向上的学校独特发展之路,更是在教育实践的行动过程中绽放人性光辉的魅力所在,是东城一小人愿用汗水和努力,浇出满园春色的决心和毅力。
东城一小黄邓分校的学校文化从锲而不舍到格物致知,使校园环境成为学习的能量场,顺应时间、空间与人的生长,校园文化逐步从积累到豁然贯通。朱熹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功夫,格一物、理一事部要穷经,也就是锲而不舍,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孩子们从入校园的第一天起,环境即为启蒙的第一课,环境带来的知识重重而入,层层递进。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东城一小黄邓分校在“火文化”的精神文化引领下,逐渐向课程文化的演变,滋生了“萤火虫”特色课程文化体系。“让每一个生命都发光”的课程理念,实现了“火”的精神和物质的实质转变和升华。这种转变和升华,在校园文化、师生心中渗透和滋养,从而形成东城一小黄邓分校特色鲜明的制度文化和管理特色,树立师生归属感,取得了社会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