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德育正当其时

一、生态德育正当其时

(一)生态德育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生态文明提到千年大计的新高度,战略指引当代人走生态持续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当前,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共同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那么解决生态问题不仅要靠科技、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还要靠道德的手段。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要落在生态道德观的普及。生态道德教育是在生态伦理学指导下的一种生态教育活动,确切地说,是指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护人自身的生存环境时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生态道德反映了人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乃至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其根源之一就在于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的缺失。因此,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次观念的提升,更是全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生态德育是一代人的培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未来,是极具显著时代责任的教育。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广大未成年人生态道德状况以及环境保护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全民素质,更关系到未来生态建设的成效。当前,一些长期形成的“人是自然的主宰”等错误观念,以及对大自然进行掠夺性破坏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未成年人的道德取向和行为习惯,困扰着世界观正在形成时期的未成年人的思想。而小学阶段作为发展学生个性的关键时期,构建、实施生态德育就显得更为突出和必要。

(二)生态德育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使然

学生的成长需要什么样的德育,这是我们最应该考虑的问题。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钢筋水泥的居住环境给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障碍。社会、家长对学生的教育重“智”轻“情”,忽视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学生变得自私、冷漠;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们惜物的意识不断淡化,任意毁坏公共物品、撕坏书籍、采摘花朵,甚至虐待小动物;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更将学生与大自然隔绝,他们对自然的了解来自电视、网络,而不是真正地走进自然、了解自然,当然就更谈不上保护自然。这无不说明,如果轻视在生活中培养少年儿童的美好情感,轻视少年儿童生态德育素养的养成,其危害是巨大的。

我们必须让德育和学生的个体经验相接近,融入学生的个体生命成长中去,成为学生成长的“呵护人”。德育只有触动心灵、引发感动、引领精神成长,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真正有魅力的德育。生态德育就是倡导以人本为核心,以生活为依托,以互动、体验为途径,让学生在真实的道德成长过程中引导其道德生命发展的主动权,有效地唤醒学生道德学习的潜能,形成健康的道德观。

(三)生态德育是德育现代化的时代新方位

当前,生态德育已成为德育现代化的时代新方位。当今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的全球化,给我国的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我们正视全球化、市场化带来的义利观的变迁、价值多元化的冲击时,学校德育必须寻找新的有效对策。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实施标准。为保证新课改的培养目标和课改标准的顺利实施,不仅需要积极推动现有学科教学的改革,而且需要包括德育在内的学校全方位工作的改革。

其实早在1998年5月,刘惊铎、王磊在《教育评论》中撰文就首次提出了“生态德育”一说。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目前全国多省市的中小学积极实施“生态德育”工程,以丰富生态德育的内容为出发点,以可持续发展为教育理念,改进传统的德育模式,取得了非常喜人的成果。那作为一所破茧重生的“年轻”学校来说,不仅要有“锲而不舍”的毅力,更要有“敢于突破”的勇气,我们必须紧跟教育改革的浪潮,积极探索并构建我校的特色“生态德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