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与自然

一、人与自然

以“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教育主题,以环保教育为核心,以“美丽校园”建设为载体,切实开展环境教育、热爱自然教育、爱护动物教育、学校文化传统教育和审美教育等。在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正确处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促进学校创设优美和谐的学校环境,做到环境育人;培育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意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兴趣品味。

(一)培养绿色生态的文明习惯

在工作中,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习惯养成教育入手,导入绿色生态教育内容。学校在《东城一小黄邓分校在校一日常规》《班级量化考核细则》《“闪亮之星”评选条例》《“绿色班级”评选条例》等系列养成教育管理条例中,对环境教育内容做明确规定,通过“绿色生态”养成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组织生态道德主题教育

行动中的研究与思考,学生容易转识为思、转思为行、转行为德。为此,学校组织迎春徒步采风的“毅行者”活动,在饱览浐灞生态风光中培养师生关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开展“净化环境”的劳动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分期分批到临近地铁站、步行街道、广场进行义务洒扫;开展“低碳生活”宣传,让学生们养成热爱劳动、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开展环保竞赛活动,环保绘画比赛、环保小手工制作大赛、盆景展览比赛、插花比赛、“我为环保献一计”比赛、“环保小卫士”评比、环保志愿者活动等;开展“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为主题,筹“绿色基金”、建“绿色银行”的环保活动(具体操作:各班级设立可回收垃圾箱,收集班级里的废纸、废本子,每学期期末统一卖给废品收购站,所得资金上交“星火银行”成立的“绿色基金”);“小火凤”广播站设置“绿色瞭望”专栏,宣传环保小知识,分享环保小故事。

(三)落实绿色生态文明学科渗透

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通过学科渗透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地理地貌,进行大气、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教育;开设“种植园地”生态校本课程;各班开好“绿色环保”主题班会;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各学科中渗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价值观;校图书阅览室订购环保类报刊书籍,为师生们“加水充电”创造条件。

(四)参与24个环保节日

学校在24个环保节日中,每年有侧重选择4—6个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如:植树节,把植树节与“种植园地”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植树种花护绿活动;世界地球日,开设系列环保讲座;世界环境日,组织“环境·人文”知识竞赛、“净化环境,减少污染,回收废电池”、“环保大集市”、“环保手抄报展”等活动;在“沙漠化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国际湿地日”“世界动物日”和“爱鸟周”组织系列科普宣传;在世界环境日评选表彰“绿色天使”“环保卫士”“绿色班级”,在宣传栏中专版介绍他们的事迹,更将纪念活动推向高潮。

(五)开展绿色生态研究性学习

我们倡导以生态问题为出发点,教师作为引导者,带领学生从发现和寻找问题开始,设计方案进行实践、反思评价再实践,过程和结果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道德伦理方面的引导——这样一个亲身体验、实践和研究的过程,是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感知、感悟并能以审视的、思考的眼光看待环境问题的综合原因。环保节能研究课题要突出一个“用”字,把生态道德教育的落脚点放在解决身边具体的困难和问题上,以“研”促“用”,“研”“用”相长,这样整个过程赋予学生发展更多主动性,让他们的生态认知、情感和行为能够更自然地建立和巩固,从而实现其道德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