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熟练运用阶段
1.绘制课程思维导图
课程思维导图
2.绘制主题单元思维导图
“单元整组教学”是当前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把握整组课文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整组课文的内容,提升预习能力。绘制主题单元思维导图,一般可以这样操作:
浏览整组。在详细阅读每一篇课文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致浏览一下整组课文,让他们对每篇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要求学生取一张纸画一个中央图,把单元主题写上去,也可以根据主题画上匹配的彩色图像。接着,由中央图发散开去,画出思维导图的主干,它们通常是本组单元的课文题目。
感知课文。在浏览的基础上,再速读每一篇课文,画出初步理解以及捕捉到的基本信息。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哪些是接下来的学习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方面。
3.绘制单篇课文的思维导图
预习单篇课文时,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理清脉络,把握主要内容。这一环节的操作与整组单元思维导图的绘制相似,只不过关注的对象减少了。
《山中访友》思维导图
4.绘制部分课文的思维导图
(1)预习绘制,整体感悟。以“翠鸟”这一篇课文为例。学生先整体浏览,画出中央图“翠鸟”;接着速读课文,画出导图的主干,即“外形美”“歇息美”“春之美”等;再读课文,画出支干,如“外形美”后面画出“羽毛”“翅膀”“尾巴”,等等。这样,这篇课文的思维导图就形成了,如下图:
思维导图图例
(2)课中绘制,突破难点。课中绘图必须在学生预习的前提下进行,它应该为突出课文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服务。
如《少年闺土》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文中主要写了“回忆”“相识”“交谈”“分别”四个方面,其中,“交谈”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为了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绘制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不仅清晰地勾勒出了课文的整体结构,而且特别关注了教学重难点。从导图上可以看出,“交谈”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师抓住“雪地捕鸟”“拾采贝壳”“看瓜刺猹”“潮汛看鱼”四个方面,条理分明地引导学生进行了赏析。
(3)课后绘制,巩固理解。例如教学《空城计》时,教师在总结阶段绘制的思维导图把小说的基本要素与课文内容完美地结合起来,达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
5.绘制专题思维导图
在学习完某一单元或某一专题后,也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教师用完整的系统框架展示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系统地储存学习到的知识点,观察知识间的关系,甚至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个知识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达到创新性的学习目的。
6.思维导图辅习作,创造思维得发展
作为能够反映普遍思维过程的工具,思维导图也能够反映作文这一特定的思维过程。将思维导图运用到作文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发散思维、理清思路、选择材料、巧妙构思,从而掌握作文规律,写出条理清晰的文章。
思维导图图例
每一篇习作,都有它的核心内容,学生拿到习作要求之后,首先要确定写什么,也就是“中心点”。然后围绕这个“点”辐射出去,派生出多个子中心,即具体的写作内容。这样构成的导图结构、材料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剔除重复的选材。
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强迫自己用一定的顺序或结构来罗列要点。任何一个要点出现的时候,可以自然地将它用“关键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并把它和最相关的“次主题”连接起来。如果希望把这些要求用一定顺序表现出来,可以在完成思维导网后,再用阿拉伯数字把它们标记出来。此外,要尽可能地用图像来表达一个关键字,这样可以加深记忆。
7.思维导图促复习,自主学习练能力
复习时,由于知识点多而零散,容易造成学生记忆的混乱。运用思维导图的“梳理”和“压缩”功能,把一个单元、一本书的内容“梳理”“压缩”成由关键信息及其联系所组成的一张图,便于学生在整体上建构和把握知识点,理清复习的思路和重难点。
把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了细致地筛选与归纳,能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对照这份图,学生既能从整体上把握单元知识,又能由此辐射开去,对每一篇课文的每一个知识点再认识。
总而言之,在课堂上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优化教学,将思维方式和教学联系在一起,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开拓了小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现在,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中高段年级学生对于思维导图已能灵活驾驭,熟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