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是老师、学生、家长共同认可的,不仅仅是贴在校园墙壁上的标语和口号,也不仅仅是悬挂在走廊和房顶的宣传画和广告牌,她是学校的价值追求,是学校的核心灵魂和精神领地,是由许多根绳子拧成,最终形成的一根观有形,似无形的独有气质、风格和精神。它一旦形成,一旦被师生认同并践行,力量和能量是无法低估的。

2010年炎热的夏天里,面对空空如也的教学楼和四周的墙壁,面对一群满怀期望,又彼此陌生的老师,怎么才能在短短的时间里完成“一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成名校”的目标,怎么才能将来自不同学校,不同环境和文化熏陶的老师、学生很快地凝聚在一起,形成新的精神力量和新的价值追求,让新的学校焕发新的活力,让新的师生有新的面貌和新的成功,是摆在这所还没有起飞的新学校领导班子面前的最迫切的任务和难题。

首先是学校文化建设被提到了最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文化引领,精细管理,内涵发展”的工作目标和思路得到了贯彻,从前期的组织各个学校主要领导到成都、重庆的学习、参观学校文化,到后来的邀请学校文化建设大咖的培训等等,也给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想。学校内部的需要,学校外部的助推,让东城一小这个由原国棉四厂小学和国棉三厂小学部重新整合而成的新学校,既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010年的夏天,东城一小人,对学校文化的建设,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迎难而上。没有资金,买不来高档的材料,美术老师自己动手画;没有专业人员设计,组成学校的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尝试着做;没有完整的思路,征求老师的意见,请教相关的专业人士。迷茫了,找上级领导指导;困惑了,找学生、家长聊聊;停滞不前了,找来专业的书籍学习。经过全校师生的集思广益,经过对两所学校的历史探寻,经过对现在学校的思考,一种全新的,最适合东城一小的文化在大家的碰撞、争论,甚至争执中应运而生了,那就是“火文化”。

“火文化”主题含义深刻。首先是直线距离只有一公里的半坡博物馆,就在学校的附近,而半坡人在6000多年以前就开始使用火,不但用火喝沸水,吃熟食,而且用火制作劳动工具,生活用具。最为突出的代表性的生活用具,就是被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称为代表着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尖底瓶”,而那些代表着半坡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盆等器皿,也是人类社会从愚昧走向文明,从混沌蒙昧的茹毛饮血时代,走向文明时代的象征。所以,火不仅仅是人类生活的进步和文明的体现,更是一种人类精神的飞跃。火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文明和进步的象征:火,象征着光明、希望、无私、奉献,象征着热情、包容、积极、向上,象征着不断探索、创新的伟大精神。这些与学校的追求、目标是多么的契合。与东城一小的历史机遇又是多么的高度一致。政府对东城一小整合、投入、期许,就是希望能够通过整合而使灞桥区的基础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造福更多的社区群众,让更多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而东城一小也需要通过整合而浴火重生,展翅翱翔。因此我们以半坡仰韶文化为依托,把地域文化和学校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半坡文化中最为耀眼的“火”为主题,确立了学校的文化建设主题:“火文化”,意在追寻一段历史,传承一种精神。

明确了校园文化的主题后,学校提出了“点燃成功人生”的办学理念,它反映了学校以人为本、专注于育人、专心于教育的思想。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点燃成功人生,就是激发师生的潜能,让师生要敢于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用文明教育使师生的文明素养不断提高,形成在传承人类文明中不断探索创新的意志品质,为师生成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华夏文明薪火相传、源远流长。东城一小就是要做这样的教育:以人为本,面向全体,让师生的潜能、智力、情感、道德等素养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使每个人都能有一个成功的人生起点。

“火文化”就是东城一小的精神和灵魂、追求和目标。明确了这些以后,随后的一切都顺理成章了,老师们又有了共同的精神家园,有了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