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肿瘤学术思想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内经》《难经》,辨证论治理论成形于汉代的《伤寒杂病论》。中医专家在临床带教实践中发现,进入临床工作后中医辨证思维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临床,临床实践和课本脱离,不能在治疗中体现中医特色,存在用西医理论解释中医“病”“证”“症”及舌脉关系,不能很好地阐述诠释中医理论。

中医治疗肿瘤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中医的古典文献中没有“肿瘤病”的专篇记载,文献中散有“积”“岩”“癥瘕”“失荣”“翻花”“大骨枯槁”“大肉陷下”等类似今天肿瘤病的记录。这就导致在现今的肿瘤病内科部分的课程讲授中只能参照《中医内科学》,基础理论笼统归属于脏腑虚弱与气血阴阳津液失调,致“痰、湿、热、毒、瘀”留滞体内而致病。而现今西医恶性肿瘤的诊断已经进入分子病理的水平,其治疗手段更是日新月异,诊断与治疗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中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就需要“辨证论治”临证思维,要熟悉掌握并灵活应用“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中医辨证论治核心技术。

《中医肿瘤教学案例》从中医特色辨证论治理论出发,用案例的形式体现如何辨证,围绕临床表现,抓主证并结合舌、脉进行论治,后续介绍病因、病机、预防及名家经验;特色是注重临床实践,关注局部与整体,既重视肿瘤这一局部病变又需理解由肿瘤引起的全身变化。

本书的重点是注重培养中医临证思维,提升辨证论治的实践能力,突出彰显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特色和治疗手段,希望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医理论及治疗技术。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书内容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吴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