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2.卵巢癌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1)“五行圆运动”观[1]

全国名老中医王秀霞教授对卵巢癌的治疗拥有独特的辨证思路与治疗经验,立足于中医“五行圆运动”的角度,所谓上火宣通,下水封藏,左木疏泄,右金收敛,中气运化于中央,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共同维系“五行圆运动”。

王秀霞教授认为,卵巢癌的发生多是由于七情内生引动内伤诸邪,致使气机瘀滞,多成瘕疾,久则生为血瘀、痰凝,进而化为癥积。结合“五行圆运动”理论,此为中枢运转失常:心火在上不降,左路肝木疏泄失司,右路肾水在下不升,中轴土气枢转失灵,气机升降失司,五行运动不圆,阴浊之物而生。王秀霞教授明确指出,卵巢癌之病因病机多由外在情志失调引动内在脏腑气机功能紊乱,加之女子之经、带、产屡耗阴血,左路肝木失于升发,则肝失濡养,稍有七情引动,易失其条达之性,疏泄失司,渐发为肿瘤。故在临床治疗中将卵巢癌病机概括为水失温养、木失条达、中轴失运。

(2)“肾阳虚衰,血瘀于胞”是卵巢癌的主要病因病机[2]

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秀霞教授也提出“肾阳虚衰,血瘀于胞”是卵巢癌的主要病因病机,因此认为“温煦肾阳,搜剔胞络瘀滞”的卵巢癌防治方法中,“温煦肾阳”乃动力机制。相火秘而不藏,游行于脏腑经络之间,外达肌表,温煦周身上下,保持脏腑功能正常,维持气机通畅。肾阳是运动不息的,散布于脏腑、经络、肌腠之间,其推动气血运行,调控机体新陈代谢。温煦肾阳的重要功能,便在于扶正固本,增加机体能动力,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旺命门之火,温煦胞宫,使妇女形成一个不利于瘀滞或积聚的内环境。“搜剔胞络瘀滞”为作用机制。“温煦肾阳”在于固本,然而对于已经形成的瘀滞和积聚,同样需要剔除殆尽,才能真正恢复机体的健康状态。癥瘕的发生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气滞、痰湿、瘀血等病邪相互搏结,留滞胞宫不能除去。“搜剔胞络瘀滞”的提出,高度凝练和指明了治疗癥瘕或卵巢癌的作用机制,其直指病所,以期搜寻、剔除本病实邪。如此一来,“温煦肾阳”与“搜剔胞络瘀滞”就通过阐明防治卵巢癌的动力机制和作用机制,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基础理论与治疗方法。

(3)“虚、痰、瘀、毒”四者相互胶着[3]

卵巢为虚处,此处正气不足,癌毒侵袭,伤其正气,日久愈虚,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行不畅,瘀血内生,瘀血阻络,水湿运行无道,酿生痰浊,痰、瘀、癌毒相互搏结,胶着成积,化生卵巢癌。瘀血导致水湿内停,诚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所言:“血不利则为水。”其原指妇女血瘀经闭发生水肿的病机,后世在此基础上发挥,多指瘀血形成,阻滞气机,气化不利,津液运行失常导致水湿痰饮的病症。此外,血、水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交互为病。《血证论》曰:“水病而不离乎血,血病而不离乎水。”“水病则累血。”这说明在卵巢癌发生发展过程中,除“虚”“毒”之外,“痰”和“瘀”相互致病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还有不少医家有着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他们基于自身临床经验与体验,认识也多有不同。李光荣认为,卵巢癌的基本病机是气血失调、痰瘀互结;郁仁存偏重于脏腑气虚,营卫失调,提出“内虚致病说”;孙桂芝教授认为在正气不足的基础上,毒邪及情志因素是导致肿瘤的关键因素;周仲瑛教授提出的“毒邪学说”,在肿瘤发病的病因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沈敏鹤教授认为,卵巢癌主要因寒邪外客,同时气虚血瘀所致。

(4)基于“亢害承制”理论辨析卵巢癌病机[4]

①承制不及

承制不及包括体质不及和脏腑亏虚。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体质不及是卵巢癌发病的主要原因。有学者认为外受风寒、内伤生冷或先天遗传而成阳虚体质。“积之所成,得寒而生”,阳虚体质增加了卵巢癌的易感性。脏腑亏虚:脏腑亏虚不能承制是发病重要内在原因。卵巢癌的发病与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②亢则为害

情志过极:“癥瘕之疾,皆得于喜怒不节而伤脏。”药毒久蕴也是本病的病因之一,《理瀹骈文》云:“用药一过,反成亢害。”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雌激素摄入过量是增加卵巢癌患病风险的原因之一。痰瘀毒郁:由于体虚承制不及或各种诱因亢而为害,最终演化而成各种病理产物是导致卵巢癌发病的核心。

根据脏腑五行生克属性,某一脏亢导致其所制或所胜者弱,或外邪亢盛而自身正气无力制之,久则一身之脏皆衰,正气愈弱,癌毒愈亢从而遍散全身。脏腑功能不能相互承制,或无法承制外邪,符合卵巢癌多脏器受累、症状复杂的临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