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1)辨证分型
①热毒蕴结
证候: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上腹部胀满或积块,质硬痛剧,胸胁苦满,烦闷,身热不退,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或干,脉弦数且有力。
治法: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处方:大柴胡汤(《伤寒论》)加味。
方药组成:柴胡、黄芩、法半夏、大黄、枳实、白芍、蛇六谷、白花蛇舌草、生姜、大枣。
加减:热盛烦躁,日久不大便,口干渴,欲饮水,面红,脉洪实者,加芒硝;心下实痛,难于转侧,大便实者,加瓜蒌、青皮;呕吐不止者,加姜竹茹、芦根等。
②肝胆湿热
证候:面目身黄,小便黄赤,恶心呕吐,上腹部胀满不适或胀痛,食欲不振,疲乏无力,胁肋疼痛,口苦口臭,便溏味重,心中懊恼,发热缠绵,口渴而不喜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肝利胆,祛湿降浊。
处方:茵陈蒿汤(《伤寒论》)加味。
方药组成:茵陈、大黄、栀子、川厚朴、枳壳、法半夏、黄芩、半枝莲、柴胡、蒲公英、败酱草。
加减:身热不退,可加金银花、白花蛇舌草、连翘等清热解毒;黄疸较深者,可加金钱草等清热利胆;呕恶者,加陈皮、竹茹以降逆止呕;腹胀甚者,加大腹皮以行气除胀;小便黄赤者,加滑石、车前子等;苔白腻而湿重者去大黄、栀子加猪苓、茯苓、泽泻、白豆蔻、砂仁等淡渗利湿,使湿从小便而去。
③脾虚湿阻
证候:上腹部不适或按之痛减,面浮色白,胸闷气短,纳食减少,或大便溏薄,肢体乏力,甚至面浮足肿,或头眩心悸,舌淡苔薄或白腻,脉濡细或沉滑。
治法:健脾和中,燥湿消痞。
处方:陈夏六君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方药组成:党参、白术、茯苓、法半夏、川厚朴、白芍、虎杖、蛇六谷、山楂、八月札。
加减:伴胸脘痞闷者,可加枳壳;纳呆食滞者,加山楂、神曲等;痰吐不利者,加全瓜蒌、竹沥等。
④肝阴亏损
证候:上腹痞满或触及肿物疼痛,烦热口干,低热盗汗,胸胁不舒或疼痛,消瘦纳呆,或鼻衄齿衄,便结溺黄,舌红少苔或光剥有裂纹,脉细弦数或细涩。
治法:养阴涵木,消癥散结。
处方:一贯煎(《柳州医话》)合二至丸(《医方集解》)加减。
方药组成:沙参、麦冬、生地黄、枸杞子、白芍、女贞子、土鳖虫、墨旱莲、桃仁、白花蛇舌草、山楂、甘草。
加减:伴腹部肿块坚实者,可加三棱、莪术;大便秘结严重者,可加大黄、芒硝;兼血虚者,加白芍、何首乌等。
⑤脾肾两虚
证候:乏力,怕冷,消瘦,面色苍黄,意识不清,腰膝酸软,肢肿,食欲缺乏,寐差,大便溏或秘结,小便少,舌淡润,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健脾,益气固脱。
处方: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
方药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白扁豆、薏苡仁、赤石脂、山药、熟地、山萸肉、泽泻、丹皮、桂枝、熟附片、甘草。
加减:大便溏者,加芡实;久泻不止者,可加石榴皮、五倍子;体虚明显,贫血者,加首乌、鸡血藤、紫河车;食欲不振者,加炒鸡内金、炒谷芽等。
(2)现代文献对胰腺癌的中医证型研究报道
周维顺教授[7]认为胰腺癌的发生与肝胆脾三脏最为密切,临床上将胰腺癌分为四型,分别为湿热阻遏型,治拟健脾利湿,化浊解毒为主,方用茵陈五苓散化裁(茵陈蒿、茯苓、猪苓、泽泻、炒白术、白花蛇舌草、山慈姑、制半夏等);肝郁蕴热型,治疗上以疏肝解郁,清热解毒为主,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川芎、柴胡、制香附、白芍、白花蛇舌草、枳壳等);气滞血瘀型,治疗上主以化瘀行气,软坚散结,选用膈下逐瘀汤(延胡索、五灵脂、红花、桃仁、制香附、丹参、赤芍、焦山楂等);对于气阴亏虚型,治疗上主以扶正抗癌,益气养阴,方用八珍汤合生脉散加减(黄芪、人参、白术、党参、茯苓、当归、熟地、川芎、浙贝母、五味子、麦冬、炒谷芽等)。
王晞星教授[8]则认为胰腺癌的病机关键为脾胃虚损、肝胆湿热导致气滞、血瘀、湿热为患,继而结成坚块。其中,胰头癌主要表现以湿热症状为主,胰体、尾癌则以脾虚气滞证多见。故临床治疗上应以健脾和胃、疏肝利胆为主要原则,随证施治。王教授将胰腺癌分为三型进行治疗:对于以脾虚湿盛为主要表现的脾胃虚弱型,治疗时需健脾和胃,方选六君子汤加减;对于湿郁蕴热、胆失疏泄所致的肝胆湿热型,治以疏肝利胆,方用大柴胡汤化裁;对于肝阴亏损型,治疗上以养阴涵木为主,临床上用一贯煎加减。
周仲瑛教授[9][10]认为胰腺癌的临床分型可在癌毒的基础上伴见以下四型:湿热蕴结证、肝胃不和证、湿阻水停证和肝脾两伤证四型。周教授曾说“肿瘤非常病,用药非常药”,治疗上坚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抗癌解毒、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益气抗癌等为基本法则,擅用复法大方祛癌毒,“集数法于一方,熔攻补于一炉”,认为癌症患者往往是数证合一,用方时不仅要体现此方的主药,还要针对不同的病情随证化裁,做到“方中有方,法中有法”,并多用搜剔解毒之虫类药以引药力畅达病所,时时注重顾护脾胃,以畅通化源。
黄蓉[11]等基于证候分层诊断模式的223例胰腺癌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结果显示里实证者214例(96.0%),里虚证者198例(88.8%)。里实证以血实证-血瘀证-脾血瘀证(84.3%)最多见,其次为气实证-气滞证-胃气滞证(61.9%)、血实证-血瘀证-肝血瘀证(37.2%);里虚证以气虚证-脾气虚证(58.7%)最多见,其次为气虚证-胃气虚证(34.1%)、阴虚证-脾阴虚证(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