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名家经验

5.名家经验

(1)黄煌教授经验

黄煌教授经过临床多年观察,对体形偏胖,面色黄黯、缺乏光泽,皮肤粗糙,体格壮实,唇舌不红,无汗,恶寒感明显,发热或不发热,意欲低下,精神萎靡,有极度的疲劳感,手足冷,脉沉弱或沉细或沉迟,舌质淡,苔白润,性格较内向,言语不多等一系列症候表现的患者提出“麻黄附子细辛汤体质”。该体质患者的表现类同于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低下的表现,患子宫内膜癌手术并化疗后,卵巢破坏、萎缩,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严重,对下丘脑-脑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使其功能亢进,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多,故出现一系列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失眠头痛、精神萎靡、语言声低、自觉头两侧痛连及后项背强痛、肌肉酸痛而入睡困难、眼皮沉重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黄、附子、细辛均有兴奋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样作用的广泛药理效应,有强心、扩张血管、松弛平滑肌等作用,故可用于一些功能低下的疾病,以振奋机能[11]

(2)梁雪芳教授治疗经验

梁雪芳教授主张运用“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理论分阶段辨治晚期子宫内膜癌。围手术期手术金刃致脾胃之气大损脾胃功能下降,气血生化乏源,易出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欲减退。梁教授认为不可单纯使用通腑下气之品,应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之上,加用行气通腑之药,处方可选用四君子汤加减配合小承气汤、四磨汤。在化疗期间,梁教授认为EC患者的病机多为本虚标实,经过手术及化疗的打击,正气更为虚弱,脾胃功能受损,升清降浊功能失常,易出现恶心呕吐、纳差乏力、腹泻等症状,故治疗上应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此外,EC患者多为围绝经期或绝经后女性,此时患者天癸将竭或已竭,肾气不足,加之手术金刃之伤及化疗毒物之伤均耗损肾气,因此治疗上应适度补益肾气,同时通过补肾填精可改善骨髓抑制情况。多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用盐山茱萸、桑寄生、续断等以达健脾益气、补肾填精之效。在放疗期间,由于射线对局部肠道刺激,常常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甚至解水样便,归属中医“泄泻”范畴。中医认为其基本病机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仍离不了“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之理,在治疗上,仍需紧守健脾益气大法,可以四君子汤为底,加用山药健脾止泻[12]

(3)林丽珠教授治疗经验

林丽珠教授认为子宫内膜癌既属于恶性肿瘤病范畴,又属于妇科病中的崩漏,结合两类疾病发病特点、子宫自身功能及多年的临证经验,遂将其病机概括为肝肾阴虚、冲任失调、脾胃气虚、湿热内生、瘀毒互结,本质为本虚标实,肝肾阴虚、冲任失调、脾胃气虚在本病中为主要的病机;湿热内生,瘀毒互结为标。

在治疗上,林丽珠主任强调补阴升阳来调理冲任,以四君子汤为基础,并采用岭南健脾生髓膏方(组成有龟甲160g、鳖甲160g、鹿角霜120g、枸杞子120g、黄精120g、锁阳120g、女贞子160g),肝肾阴虚者予二至丸。同时强调治疗过程中需兼以祛湿热、消瘀毒。应在补阴升阳的基础上,辨证采用桂枝茯苓丸消癌方来祛湿热、消瘀毒,组成为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芍药、土鳖、桃仁、薄树芝、龙葵、肿节风等[13]

(4)孙伟芬教授治疗经验

孙伟芬教授认为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病机是肾虚,常兼气郁、痰浊、血瘀、湿毒等次要病机,治疗上从扶正抗癌、攻补兼施,五脏并治、特重调肾,疏肝理气、调养脾胃三个方面着手。

从五脏并治,特重调肾角度治疗子宫内膜癌方面,孙伟芬教授认为构成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五脏皆可致病,故辨病时应兼顾五脏,达到“五脏并治”。但妇科疾病以肾为主,熟读《内经》可知,女性的生殖功能与肾的生理机能息息相关,肾精充足可化生肾阴与肾阳,阴阳平衡才能维持女性正常的生理活动。故孙伟芬教授认为,治疗子宫内膜癌应着重于调肾,肾阴虚者应“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方选左归丸加减;肾阳虚者应“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方选右归丸加减;同时,选择药物时应注意肾的阴阳互根,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女子以肝为本,子宫内膜癌患者又往往因术后心理负担较重而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异常,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因此,在治疗上孙伟芬教授认为应注重气郁,以疏肝理气为法,可选四逆散或逍遥散加减。同时孙教授还善于调养脾胃,皆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通过经脉为人体五脏六腑输送水谷精微,是人体精气血化生的关键,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正常,人体才有足够的养料化生精、气、血、津液,从而滋养五脏六腑,使月经正常等[14]

(5)蒋士卿教授治疗经验

蒋士卿教授认为“痰、虚、瘀”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主要病因及病理因素,根据病机分为气血两虚、肝郁血热、痰瘀互结、肝肾阴虚4种证型。多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对于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应紧紧把握其病因病机、病理因素等特点,确定治疗原则,并根据不同病症及治疗时期,施以不同方药。

蒋士卿教授认为早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病灶虽被清除,但元气受损,以本虚为主,需扶正益气,治以益气养血,方以八珍汤为基础辨证加减,可加黄芪益气固表,枸杞子益肾填精。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补血、扶正固本的功效。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卵巢缺失,引发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异常,继而导致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临床上多表现为潮热、汗出、烦躁、易怒、心烦失眠等。蒋教授认为该病与肝、脾关系密切,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的疏泄功能与人的情志密切相关。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常心理压力较大,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气不疏,日久郁而化热,患者常表现为烦躁易怒、心烦失眠。治宜疏肝泄热,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减。蒋教授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与肝、肾密切相关,子宫内膜癌后期患者常出现疲乏无力、腰膝酸软症状,治疗上应重视滋补肝肾,方选六味地黄丸加减。

子宫内膜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多种兼症,蒋教授根据患者病情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论治,并随证加减。若失眠多梦者,常加炒酸枣仁、合欢皮、制远志等宁心安神;有瘀者,加三七粉、莪术、郁金等活血祛瘀;烦躁汗出者,加西洋参、麦冬等益气养阴,或加浮小麦、麻黄根等固表止汗;白芍养阴柔肝,同时加炒苍术以护胃;有瘀毒者,加蜈蚣、僵蚕等虫类药攻毒散结[15]

(6)王小云教授治疗经验

王小云教授认为妇科恶性肿瘤的主要病机为冲任受损为本,水湿、气滞、血瘀、痰饮等病邪聚于局部为其标,或伴有肝脾肾之阴阳亏虚,是一类由虚致实、虚实夹杂、虚实转化的疾病。

肝肾阴虚为妇科肿瘤的病理基础,妇瘤患者饱受湿热毒邪侵袭,肝郁日久化热,甚或过食寒凉过疏之品以致肝血耗伤,无所生养,又因“乙癸同源”致肾阴亦亏,水不涵木,而致“子令母虚”,故需滋养肾阴以养肝阴、柔肝木刚劲之性,主张用益肾养肝法扶助正气,临床上以自拟养阴疏肝方(白芍、柴胡、五味子、当归等)肝肾阴虚证的妇科肿瘤。妇科肿瘤患者平素脾虚胃弱,再加情志抑郁,肝郁气结,常犯及脾胃,在临床上喜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方剂化裁,临证也特别强调健脾益气的重要性,认为即使患者无明显气虚症状,也应常规运用,运用补气药物时剂量较大,常以20~30g起用,对于改善患者全身情况、增进患者食欲确有益处。

根据妇科肿瘤患者多悲、多恐的情志特点,独创中医“以情胜情”疗法,在临证诊治中,“用之以药石,必劝之以良言”,十分重视其情绪状态,往往采用心理疏导,即“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从而诱导患者吐露心声,同时使患者清楚认识到自身疾病状态,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让患者学会将肿瘤视为一种慢性病,安慰鼓励患者,给予患者希望,激发正性情绪作用[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