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

一、案例

患者刘某,男,57岁,2020年9月17日首诊。

主诉:咳嗽确诊右肺腺癌3月末次化疗后,再发咳嗽1周。

现病史:2020年07月26日,患者因咳嗽胸闷气短,颜面、头颈部浮肿伴胸腹部、颈部静脉曲张,视力下降,乏力,我院胸部CT示右肺上叶前段团片状占位性病灶(8cm×3.8cm)并纵膈内见肿大淋巴结、右侧胸腔积液、心包少量积液,8月7日行纤支镜取材活检示腺癌,8月10日复查胸腹部增强CT示右肺中央型肺癌并右肺门、纵膈淋巴结转移、左头臂静脉及上腔静脉内栓子形成,基因检测回报KRAS(Exon-2)突变,PD-L1 CPS 80%,临床诊断为“右肺腺癌并上腔静脉综合征、左侧恶性胸腔积液”,行左侧胸膜腔穿刺置管引流1700mL淡黄色积液、甘露醇脱水后,胸闷水肿减轻,患者放弃免疫治疗。2020年8月13日、9月5日行AP+贝伐珠单抗(培美曲塞二钠800mgd1、顺铂40mgd1~d3、贝伐单抗注射液900mg d1 q21d)治疗,肿胀、咳喘均明显减轻,出现1°消化道反应,予抑酸止吐后缓解、出院,进行家庭氧疗。9月21日再发咳嗽咯痰、胸背痛来诊。

刻卜症:咳嗽咯痰,痰多、色白、质清稀、呈泡沫样,偶带血丝<5mL/大;咳时胸背腰部疼痛,需口服盐酸曲马多缓释胶囊(0.1 q12h)控制。动则气短、难以平卧。倦怠乏力、怕冷嗜卧,饮食睡眠差。大小便正常。舌质淡嫩苔薄白,脉沉细略弦。

诊断:

西医:右肺上叶腺癌(T4N2M1 Ⅳ期)KRAS突变PDL1高表达。

中医:肺癌病-气虚痰滞、肾不纳气证。

治法:补益肺气,补肾助阳,降逆止咳,纳气定喘。

方药:补肺汤和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

方药组成:党参30g、黄芪40g、熟地24g、当归15g、炙麻黄10g、芥子10g、茯苓20g、青礞石10g、细辛6g、鹿角霜20g、补骨脂15g、干姜10g、杏仁10g、五味子6g、紫苑10g、制附子配方颗粒30g。4剂,水煎,饭后温服,2日/剂,3次/日。

2020年9月25日复诊:服上方4剂后咳嗽明显减轻,泡沫痰明显减少,已无血丝。精神好转,怕冷减轻,可短距离步行,饮食改善。胸背腰部痛也有缓解。舌淡苔薄白,脉细。守方4剂后,患者按计划完成后续抗肿瘤治疗。

本案体会:

1.本肺癌患者诊治大体上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诊时肿瘤负荷重,脏器压迫症状明显,经过两周期的西医抗肿瘤治疗后,肿瘤负荷减轻,压迫症状明显改善。肿瘤的治疗是多手段的综合治疗,非一家单打独斗。目前减低肿瘤负荷方面,没有纯中医治疗和西医化疗、放疗、免疫、手术的对比研究报告。面对生命,应放下门户之争,不问东西,只问疗效。只要对病人有益的,都应该使用,针对疾病的不同阶段,给予病患最好、最优化的治疗。

第二阶段:西医抗肿瘤治疗2周期后,再发咳嗽咯白色泡沫痰,无感染证据。这是中医药发挥辨证论治优势的地方。不要见咳就止,治病自在求本,此乃中医之道。

2.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

临床疗效来源于精准辨证。中医临证时,要坚持中医思维,不为西医病名所干扰。中医是症状症候学诊断,精髓就在辨证论治,如《伤寒论》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3.读经典,多实践

在临床实践中,病人千变万化,病情错综复杂,很少有纯虚纯实,纯寒纯热,往往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表里同病。这和教材上的辨证分型是有区别的。这就需要多临床,多读经典,从经典中寻找辨证的灵感。

案语

患者嗜烟酒多年,烟毒内蕴,痰湿内生,久而不化,郁结于肺而成积,辨病属肺癌病范畴。痰湿内蕴于肺,肺失宣肃,则咳嗽咯痰。化疗后元阳受损,肾不纳气则动则气短、难以平卧。痰白、质清稀、呈泡沫样,为寒痰。“倦怠乏力,怕冷嗜卧,舌质淡嫩苔薄白,脉沉细”为阳虚之表现。本病病位在肺,与脾肾、三焦关系密切,病性属虚实夹杂。本病2周期化疗后,目前以咳嗽为主要表现,属于内伤咳嗽范畴。《黄帝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同时还说:“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