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4.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1)辨证分型

①肝胃不和证

证候:胃脘胀满或疼痛,牵及两胁,嗳气,嘈杂吞酸甚至呕吐,急躁易怒,纳食减少,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痛。

处方:丹栀逍遥散加减。

方药组成:牡丹皮、栀子、白芍、当归、柴胡、茯苓、白术、郁金、香附、黄连、吴茱萸、竹茹、炒鸡内金、重楼、八月札、藤梨根、甘草。

加减:肝区闷胀疼痛不适者,可加枳壳、青皮、川芎、川楝子、延胡索;嗳腐胀满者,可加山楂、炒稻芽、炒麦芽;胃中嘈杂者,可加海螵蛸、煅瓦楞子等。

②气滞血瘀证

证候: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或扪及肿块,胀满不欲食,呕吐宿食,或如赤豆汁,或见黑便如柏油状,面色晦暗,舌头暗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处方:膈下逐瘀汤加减。

方药组成:桃仁、红花、当归、赤芍、三棱、莪术、五灵脂、香附、陈皮、延胡索、山楂、甘草。

加减:如中寒明显者,加附子、肉桂、高良姜;瘀久损伤血络较甚,而见大量便血、吐血者,则应去桃仁、三棱、莪术、赤芍等,加仙鹤草、蒲黄炭、槐花、三七等;胃痛甚者,加三七粉冲服;呕吐者,加半夏、生姜。

③胃阴亏虚证

证候:胃脘隐隐灼痛,咽干口燥,心烦少寐,大便干结,手足心热,舌红或有裂纹,苔少,脉细弦。

治法:滋阴益胃,和中止痛。

处方: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方药组成:北沙参、生地黄、麦冬、玉竹、白芍、天冬、山茱萸、蛇莓、半边莲、甘草。

加减: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佛手;脘腹灼痛、嘈杂吞酸者,可加黄连、吴茱萸;胃热偏盛者,加生石膏、知母、石斛、芦根;日久可见肝肾阴虚,可加枸杞子、牡丹皮、玄参等。

④痰湿结聚证

证候:胃脘满闷,食欲不振,腹部作胀,吞咽困难,泛吐黏痰,大便溏薄,舌淡滑,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健脾消痰,除湿散结。

处方:开郁二陈汤加减。

方药组成:陈皮、茯苓、苍术、香附、川芎、半夏、青皮、莪术、槟榔、木香、甘草。

加减:脘腹疼痛、嘈杂泛酸者,加黄连、吴茱萸;脘痞腹胀者,加厚朴;脾阳不振者,加干姜、豆蔻。

⑤脾肾阳虚证

证候: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面色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腹中冷痛或久泻,或五更泄泻,下利清谷或小便不利,面浮肢肿。甚则腹胀如鼓,舌质淡胖而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缓或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温肾壮阳。

处方:桂附理中丸加减。

方药组成:附片、肉桂、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补骨脂、巴戟天、黄芪、熟地黄、泽泻、牡丹皮、甘草。

加减:伴下肢冷痛,加淫羊藿、仙茅;恶心、呕吐甚者,可加灶心土、代赭石;久泻可加四神丸;水肿甚者,可加五苓散或真武汤。

(2)现代文献对胃癌的中医证型研究报道

朴炳奎教授[13]认为脾肾虚损是胃癌发病的基础,晚期胃癌辨证以正虚为主,治疗上以补虚扶正、健脾补肾为主。夏黎明教授[14]针对晚期胃癌的治疗思路是根据邪气与胃气的多寡而制定:胃气未损、体质较好者,以攻邪为主,扶正为辅,应侧重祛邪,祛邪即扶正;正气衰败者,以扶正为主,扶正以祛邪;胃气耗损者,应攻补兼施,祛邪亦是扶正,扶正亦是为了更好地祛邪,达到“人瘤共存”的境界。李春婷教授[15]认为晚期胃癌久病气耗,进而胃阴亏耗或胃阴衰败,治宜益胃养阴。赵国岑教授[16]认为胃癌发病以脾气亏虚为本,胃癌的辨证关键是“邪实凝滞”,对晚期胃癌强调治疗当以顾护胃气为要,采用健脾和胃法,伺机“祛邪实”,扶正方能攻邪,达到延长患者生存期的目的。叶丽红教授[17]认为晚期胃癌在辨证上多见胃阴亏虚、气血两虚、脾胃虚寒等本虚标实,以正虚为主之证,此时当以扶正为要,如益胃生津、益气养血、温中散寒,兼以化痰、祛瘀。同时勿忘本病病位在胃,胃气以降为顺,以通为用。齐元富教授[18]认为晚期胃癌的病机特点是正气内虚,临床上以枳术汤化裁,辨分型治疗晚期胃癌,脾虚气滞型胃癌,重枳壳而轻白术,使气畅而不耗气;脾胃虚弱型胃癌,重白术而轻枳壳,使气旺而不壅滞;脾虚痰湿型胃癌,枳壳和白术并重,使湿化而中健,经辨证论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杨晓慧等[19]应用文献分析的方法提炼当代中医专家关于胃癌发病、辨证及治疗方面的心得,总结出胃癌发病源于脾胃之亏虚,成于气血痰毒之瘀滞,治疗依于病机,谨遵病证结合,在晚期胃癌的治疗上强调扶中和胃固其本,祛邪抗癌治其标。郁仁存教授[20]认为治疗胃癌以扶正固本为基础,以疏肝理气为重点,将胃癌晚期患者多辨证为“气虚血瘀”证,治疗上予以益气活血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