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闵某,男,65岁,已婚,2020年6月10日初诊

1.患者闵某,男,65岁,已婚,2020年6月10日初诊

主诉:胰腺癌术后5月余,腹胀腹痛加重10余天。

现病史:患者因反复腹泻2年,于2020年1月20日在外医院行腹部CT检查后考虑为“胰腺恶性肿瘤”;于2020年1月23日住我院光华院区外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行病检诊断为“胰头中-低分化腺癌,周围血管侵犯”,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较差,进食极少,反复腹泻,为行术后康复,于我科予营养支持、益气扶正等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出院;2020年5月6日在我科行“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化疗1程。1周后感少气乏力、腹部疼痛较前加重,为求系统中医中药治疗前来我院门诊就诊。

刻下症:腹胀、腹痛不适,进食后症状明显加重,少气乏力,活动后明显加重,精神差,活动后气促明显,休息症状稍有缓解,时有头晕,眠差,大便稀,3~5次/日。

专科检查:一般情况稍差,神志清楚,对答切题;心、肺(-)。腹平软,中上腹可见长约20cm手术疤痕,愈合良好;未见肠型,剑下及脐周轻度压痛,全腹无明显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明显包块;腹部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5次/分。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双下肢无水肿。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

诊断:

西医:胰头中-低分化腺癌。

血管继发性恶性瘤。

恶性肿化学治疗后恢复期。

中医:胰癌病(脾虚湿阻证)。

治则:益气健脾,化湿解毒。

处方:六君汤加减。

方药组成:太子参15g、白术10g、茯苓15g、法半夏15g、陈皮10g、炙甘草10g、薏苡仁30g、山药20g、炒白扁豆20g、莲子15g。7剂,水煎服,饭后服用,2日/剂,3次/日。

2020年6月25日复诊:服上方7剂后腹胀腹痛较前明显缓解,进食增加,但仍有神疲乏力情况,大便稀,2~4次/日,上方加炙黄芪30g,改白术为炒白术20g,再予7剂服用后诸症均明显好转,可正常耐受继续化疗。

案语

祖国医学认为:胰癌病常由正气亏损,肝郁气滞,湿热蕴积肝胆,脾胃实热所致,病变与肝、胆、脾相关,病位在胰。脾居中州,是为气机升降枢纽。内伤忧思,抑郁伤脾,脾气郁结,升降失常,血行不畅,血停为瘀,结聚成团。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认为:“推其百病之源,皆因饮食劳倦而胃气元气散解,不能滋荣百脉,灌溉脏腑,卫护周身之所致也。脾病,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动气筑筑然坚如有积而硬,若似痛也。甚则亦大痛,有是则脾虚病也。”故见上腹痛和肿块;患者经手术及化疗治疗,损伤脾气,脾运失司,不通则痛,而见腹胀腹痛不适,肌肉失于濡养则见少气乏力;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均为脾胃气虚,湿毒内结之象;初诊时选用六君子汤加减,旨在患者虚不受补,太子参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败毒抗癌,药性平和,利湿而不伤正气;炙甘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功效。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陈皮,行气化滞,醒脾助运,有补而不滞的优点;再加半夏,则增强了本方和胃降逆、燥湿化痰的作用。薏苡仁健脾利湿清热;山药健脾补肺、补肾固精、益气生津;炒白扁豆健脾利湿;莲子益肾固精、养心安神。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化湿解毒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