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研究进展
恶性黑色素瘤现在还并无明确的中医对应病名,但从古代文献中不难看出,中医所述的“厉痈”“脱痈”“翻花”“恶疮”等极其类似。
(1)病因病机
《灵枢·痈疽》言:“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这说明其病因为营卫之气运行受阻,壅而化热生毒,热毒壅盛而腐肉成脓。现代研究表明,恶性黑色素瘤多由黑痣病变而来。而此黑痣则是古人所说之“黑子”“黑痣”。《外科正宗·黑子》曰:“黑子,痣名也。此肾中浊气混浊于阳,阳气收束,结成黑子,坚而不散。”《诸病源候论·黑痣候》中提到:“有黑痣者,风邪搏于血气,变化生也。夫人血气充盛,则皮肤润悦,不生疵瘾。若虚损则黑痣变生。”以上论述表明恶性黑色素瘤形成的机理以虚损为前提,阳气束结或外邪搏于血气而致气滞血瘀成乌黑肿块,瘀久化热,溃烂流脓[1]。《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七情六欲者,盗人元气之贼也……诸病诸疮,尽皆出于此等之情欲也……”其谈到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外感六淫、五脏六腑功能失调等都是恶性黑色素瘤产生的病因。
(2)治疗研究
①中药内服
中医治疗恶性黑色素瘤多采用辨证分型,《实用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将恶性黑色素瘤分为四型:湿毒浸淫、气血双亏、肾气亏虚及气滞血瘀。不同症型对应不同治法:湿毒浸淫型治以清热燥湿,解毒消瘀;气血双亏型治以益气养血,扶正培本;肾气亏虚型治以补肾益气,壮腰健肾;气滞血瘀型则治以活血化瘀通络。内治法除了从整体观念进行辨证论治,还要依据疾病的发展过程确立治则治法。
【经方】
段桂卿[2]治愈恶性黑色素瘤术后复发患者1例。四诊合参,患者慢性面容、形体消瘦、乏力及刀口一直不愈。舌质有紫气,苔微黄,脉细缓。段氏辨证施治,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固本的治法,拟紫元丹合六神丸、补阳还五汤剂治疗,服用一年余,症情稳定,刀口愈合。患者自行停药三月后复发,急性面容,高热、体瘦、乏力,右臀部外上方可触及肿块,谓下石疽。其舌质有紫气,苔黄腻,脉细缓。段氏调整治法,治疗以清热驱邪,软坚散结为主,扶正固本为辅。原方加大剂量且加乳香、没药及煅牡蛎,继服汤剂,三月后病情稳定,随访12年,获得痊愈。
【自拟方】
除了传统的辨证论治及经方,诸多医者总结临床经验,针对术后化疗前后MM的不同辨证分型,自拟了不少有效的医方。
鄢荣光[3]治疗1例多次复发的背部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处方为:秦当归30g、玄参30g、银花30g、陈皮30g、紫荆皮30g、牡蛎30g、贝母12g、儿茶15g、夏枯草60g、黑木耳30g、黄药子30g、半枝莲60g,20剂后患者病情好转,但后复感腰痛。调整处方为:黑木耳30g、夏枯草60g、木贼30g、橘红12g、玄参12g、重楼30g、牡蛎30g、荆皮30g、半枝莲60g、蛇莓60g、蛇舌草60g,20剂后患者腰部及原发灶仍有疼痛,其他基本正常。原方另加首乌30g、狗脊30g,服13剂后,腰痛全部消失,外院检查确为病愈。
陆临渊[4]认为手术和化疗易伤正气,此类患者多见毒热壅结、肝脾肾虚的证象,治疗应重滋阴补气血,清热解毒化瘀。对症自拟抑黑汤,治疗化疗后复发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基本方为:黄芪50g、人参4g、炒白术15g、茯苓15g、当归10g、白芍30g、生地20g、石斛10g、藤梨根30g、猫爪草30g、白花蛇舌草30g、夏枯草10g、七叶一枝花20g、石见穿10g、鳌甲10g、薏苡仁30g。服法:每日1剂,每周5剂。本方补益气血,夏枯草、薏苡仁等解毒散结,鳖甲、石斛滋阴清热。共治疗术后化疗复发患者2例,随访3年,1例仍在门诊治疗,另1例病情稳定。
【分期治疗】
尤建良[5]认为,恶性黑色素瘤发展速度极快,医者若简单按照内科的辨证论治治疗则缺乏治疗重心。他长期研究中西医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规律的临床实践,针对恶性黑色素瘤化疗后预后差的特点,总结了“中药三步周期”的疗法,提出“化疗前益气养阴,扶正培本,化疗中降逆和胃,醒脾调中,化疗后补气生血,温肾化瘀”,该疗法有效减轻了化疗的不良反应,增强自身免疫力,同时提高了化疗药物对恶性黑色素瘤的敏感性。结果:治疗3例,治愈2例,另1例病情稳定。
②中药外治
中药外治主要是运用药物直接作用于患者病变部位,透过皮肤、黏膜,使其发挥整体和局部调节作用,其优势在于经济有效且操作简易。外治法的运用与内治法相同,需要先辨证论治,再根据不同疾病的发展过程选择相应的疗法。
五虎丹(药物组成:水银、白矾、青矾、牙硝、食盐,按降丹法炼制成丹)的功效以提脓祛腐,清热消肿为主,同时可用于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祝柏芳[6]认为五虎丹外敷可直接杀伤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其用五虎丹外敷加卡介苗前臂划痕,治疗恶性黑色素瘤9例。结果:痊愈7例,溃疡完全愈合,3~6年无转移无复发;有效1例;无效1例,但生存质量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③中药及其复方治疗黑色素瘤的进展
【中药单体】
辛颖等人的研究表明,中药人参中单体人参皂苷SPG-Rg3可抑制B16黑色素瘤血管的生长和转移,作用途径是下调肿瘤细胞对VEGF的表达,从而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达到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目的[7]。
中药姜黄素是从草本植物姜黄的根茎中提取出来的一种酚类色素,是姜黄的主要有效成分,其抗肿瘤作用研究较多。姜黄素以12.5、25.0、50.0、100.0μg/mL4个浓度梯度作用于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分别培养24h、48h、72h,可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并呈时间和剂量的依赖性[8]。
刘浩等研究发现,白藜芦醇抑制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及A375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增殖,与抑制p-Akt蛋白的表达,降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及激活caspase-3有密切关系[9]。
【中药复方制剂】
周昕欣等研究健脾理气合剂,方药由党参、白术、茯苓、八月札等组成,可通过补益脾气显著抑制小鼠脾脏内种植B16黑色素瘤的生长,同时降低病灶转移至肝的发生率、分期及荷瘤小鼠血清内微量DNA表达[10]。
【中药注射液】
胡俊媛等证实,黄芪注射液可以有效地抑制A375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死亡;黄芪注射液可以将A375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这可能是其抑制细胞增殖的主要机制,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此外,黄芪注射液可以抑制A375细胞的迁移,有效地改善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11]。
④其他
中医临床治疗恶性黑色素瘤除了传统的内、外治法,针灸、中药注射剂也有不错的疗效。闫明[12]收治恶性黑色素瘤术后转移患者1例,该患者化疗反应明显。闫明采用中药针灸综合疗法,配合针刺关元、中脘、天枢、足三里等健胃通便,艾灸神阙。关元、天枢、足三里、气海、肾俞、大肠俞等背俞穴扶阳补气,镇静止痛。经治后,患者多次化疗无明显不适,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