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张某,女,73岁,2020年4月15日初诊

2.患者张某,女,73岁,2020年4月15日初诊

主诉:胃癌术后20余天。

现病史:患者于2020年3月4日因头晕、恶心呕吐1天至某医院就诊,行胃镜检查时发现胃角近胃体侧有一0.8cm×0.6cm深溃疡,取病理示:胃角符合低分化腺癌,部分呈印戒样。3月14日全腹CT示:胃窦部胃壁稍增厚,结合病史,考虑胃窦癌可能。遂于3月19日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示:a.胃窦低分化腺癌,侵犯至外层及周围纤维、脂肪组织,胃小弯及大网膜淋巴结均未见癌转移,两切缘均未见癌。b.各组淋巴结未见癌转移。术后乏力明显,今为求中医治疗来我院就诊。

刻下症:胃脘隐痛,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少华,消瘦,夜间偶有盗汗,纳眠稍差,二便调,舌淡,少苔,脉沉细。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否认外伤史。否认输血史。

专科检查:生命体征平稳。一般情况稍差,神清,对答切题。心、肺(-)。腹平软,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全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扪及明显包块,腹部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分。

辅助检查:2020年3月24日术后病理:a.胃窦低分化腺癌,侵犯至外层及周围纤维、脂肪组织,胃小弯及大网膜淋巴结均未见癌转移,两切缘均未见癌。b.各组淋巴结未见癌转移。

诊断:

西医:胃低分化腺癌。

中医:胃积(气血双亏证)。

辨证分析:患者年老,后天化源不足,气血生化无源,加之术后,气血均亏,故见面色少华,乏力,心悸气短;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脑,髓海不足,故见头晕目眩,久病伤津耗气,以致肝肾阴虚,故见盗汗、消瘦,证属气血双亏,舌脉象亦为佐证。

治法:补气养血。

处方:十全大补汤加减。

方药组成:党参20g、肉桂10g、川芎10g、熟地黄30g、茯苓10g、白术20g、炙甘草15g、黄芪30g、当归20g、白芍15g。7剂,水煎,饭后温服,2日/剂,3次/日。

2020年4月29日复诊:服上方7剂后精神较前改善,已无心悸气短,乏力有所好转,现仍有晨起头晕,夜寐欠佳,纳食较少。上方加焦山楂10g、炒鸡内金15g醒脾开胃,加酸枣仁10g、茯神10g宁心安神。

以前方加减调治,2020年7月8日复查PET/CT示:胃癌术后改变,未见复发征象。7月25日开始口服卡培他滨(1.5g每日2次)单药化疗。后因合并慢性肾功能重度受损而停用卡培他滨,继续中医药治疗。

2020年9月2日复诊:背部瘙痒,未见明显皮疹,纳眠可,二便调。予院内紫连膏外涂,继予上方加减7剂后瘙痒明显好转。患者此后坚持门诊中医药治疗,以补气养血为法加减治疗,多次复查胃镜、CT及相关抗原未见异常。

案语

中医认为,胃癌术后患者由于术中失气失血,可致气血两虚,故治疗应以补益气血为主。方用八珍汤双补气血,合以肉桂、黄芪温煦气血。十全大补汤中黄芪、茯苓、白术可补气健脾渗湿;熟地黄可填精益髓、滋阴养血、养血益气;当归可润肠通便、补血活血;川芎可活血行气、理气和胃;党参可大补元气、健脾养胃;肉桂可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白芍可安脾肺、固腠理、和血脉、收阴气;甘草可补脾益气、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补气血、扶正辟邪、健脾、行气、和中、培元之效。血虚严重的患者,方中的生黄芪可以换成炙黄芪,更可加入阿胶、黄精、鹿角胶、狗脊等生精补血之品。严重食积不化的患者,可在此方的基础上加入焦三仙、鸡内金、莱菔子等有消导健胃作用的药。虚汗多的患者,可以在此方的基础上加入浮小麦、龙骨、牡蛎、麻黄根等有止汗作用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