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中医学中并无胃癌的具体对应名称,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积聚”“胃脘痛”“噎膈”等范畴[3]。多数医家认为,该病的发生主要与正气亏损、邪毒侵袭有关,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基本病机是正虚、血瘀、痰阻、癌毒蕴结于胃,导致胃失和降[4];病因为情志因素、饮食因素、湿热虫毒感染[5][6]。
(1)情志因素
中医认为,忧思伤脾,脾伤则气机郁结,导致脾气散津功能障碍,聚而生痰;怒伤肝,肝气郁结,则血液运行不畅,聚而为瘀;痰瘀互结,阻滞于中焦脾胃,可引起胃脘部疼痛不适,进食难下,食物难以消化,形体消瘦。《素问·通评虚实论》载:“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这也说明该病与情志因素有关。肝气郁结,常横逆犯胃,气郁化火,灼伤脉络,故见胃脘痛、吐血、黑便等。《诸病源候论·五膈气候》载:“恚膈之为病,心下苦实满,噫辄酢心,食不消,心下积结,牢在胃中。”文中症状描述与胃癌患者一致,亦说明胃癌患者病因与情志关系密切[7][8]。
(2)饮食因素
饮酒过度或平素喜食辛辣刺激,胃内湿热蕴结,损伤脉络,瘀热郁结,且热久伤阴,阴液亏损,津枯血燥,胃脘干枯,发为胃癌。《局方发挥》载:“积而久也,血液俱耗,胃脘干槁……其槁在下,与胃为近,食虽可入,难尽入胃,良久复出……曰反胃。”《景岳全书·反胃》载:“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总之无非内伤之甚,致损胃气而然。”这说明胃癌患者的病因与饮食因素关系密切[9][10]。
(3)湿热虫毒感染
幽门螺杆菌等虫毒感染,病久耗伤气血,中焦脾胃失养,湿热虫毒有形之邪聚集,发为胃癌。清代高斗魁在《四明心法》中指出:“膈症之人,其肠胃必枯槁干燥,绝无滑腻稠黏等象,是胃阴亡也。阴亡,地气绝也,地气绝则天气从何处生乎,故多死。”这说明胃癌主要病机为胃腑气阴损伤,邪毒稽留,血络瘀滞,久则形成积聚[11][12]。
胃癌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胃,与肝肾两脏密切相关。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若因六淫外侵,七情受困,或饮食所伤,或素体不足,均致脾胃运化失常。肝主疏泄,肝郁气滞,影响脾胃气机的升降;疾病日久,脾肾阳虚,无法腐熟水谷,均致饮食停滞。而气虚血瘀,痰湿内阻,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