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2.乳腺癌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1)内分泌轴理论

中医学认为女性生殖内分泌的调节主要通过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以肾为主导,由天癸调节,冲任调约,胞宫主司。肾—天癸—冲任—子宫轴与当代医学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虽分属不同理论体系,但有殊途同归之妙,对调节女性生殖系统功能机理的方向是大致相同的。

李佩文教授认为,内分泌药物在抑制患者激素分泌的同时,也扰乱了肾—天癸—冲任—胞宫轴、肾之阴阳的平衡功能,耗竭天癸,故内分泌治疗及化疗药物等药邪伤正,极易出现肝肾两虚。李佩文教授常引用《黄帝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肾阳不足,不能鼓动周身之阳气,则易出现形神萎靡,情绪低迷,无助无望等相关表现[1]

(2)万冬桂从“七郁”辨治[2]

万冬桂教授认为乳腺癌核心病机以正虚为本,“七郁”为标。乳腺癌“七郁”证具体为气郁、血郁、寒郁、火郁、痰郁、湿郁、食郁。“七郁”影响着乳腺癌的发病及预后转归。

其一:气郁。足厥阴肝经布胸胁绕乳头而行,故肝经气郁可致乳房疾病,乳房疾病亦可影响肝经气血循行,加重气郁。此外,女性情感细腻而丰富,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产生恼怒、抑郁等情绪。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恼怒、抑郁等情绪可导致肝疏泄失常,气机阻滞,乳房内有郁结,久而生癌。

其二:血郁。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滞则血行瘀滞;肝郁化火,耗伤阴液,阴血凝聚则成瘀;肾气不足则血运无力而成瘀;肾阳虚衰则血失温煦而成瘀;肾阴亏虚则生内热,进而灼伤阴血而成瘀。血瘀日久,与寒、痰、湿、瘀毒等病理产物互结,凝滞于乳络而发为“岩”。另外,手术治疗属“金刃外邪”,可损伤患者血络,导致血液停滞或离经妄行而形成瘀血。

其三:寒郁。围绝经期为乳腺癌发病高峰,此时女性处于“三阳脉衰”的生理阶段。阳虚不能制阴,阴寒内结,寒积日久,阻于乳络,乳络耗伤,日久则酿为癌症。另外,乳腺癌相关治疗可直接损伤人体阳气,如手术之“金刃外邪”、化疗之“药毒”和疾病因素相互作用,均可导致阳虚寒郁更加突出。

其四:火郁。患者素体阴虚,可致虚火内生;平素过食辛温炙热之味,日久可化热化火;内伤七情过极亦可化火;火热与血瘀、痰浊等病理产物相胶结,郁久成毒,蕴结于乳络,则发为乳腺癌。

其五:痰郁。肺脾肾三脏与人体水液代谢密切相关,此三脏功能异常,则水液代谢失常,从而为痰、为饮、为湿,阻碍气血运行。患者体内气郁、血郁、寒郁、火郁、痰郁等诸郁证可相互兼夹,胶结日久,阻于乳络而酿生成癌。另外,痰性胶着黏腻,一旦形成,难以彻底祛除,缠绵难愈。痰浊变化多端,可行于全身各部,可停聚于各脏腑经络之间为病。

其六:湿郁。饮食不节、劳倦、情志等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常,水液不化而成湿浊。湿浊为病,隐匿缓慢,善于渗透,随气流注四肢百骸、肌肉筋脉,无处不到,缠绵难愈,故乳腺癌呈现起病隐匿缓慢、病情多变、容易复发转移的恶性特点。

其七:食郁。根据经络理论,女子“乳房属胃”,故胃经气血运行失常,经络不疏,可导致乳房疾病,乳腺癌病亦可影响胃经气血运行。乳腺癌相关综合治疗,尤其是化疗极易损伤患者中焦脾土,脾胃运化水谷及升清降浊功能失调,形成食郁,困阻脾胃,故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纳差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