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治疗
(1)西医治疗
治疗原则:失眠是由于癌症本身或其治疗所产生的症状所引起,或是由于环境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因素所致,结合药物和非药物,并针对肿瘤患者的具体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
①病因治疗(躯体因素所致失眠)
肿瘤或其并发症引起:如癌性疼痛,按WHO制订的三阶梯止痛疗法,合理有效地控制疼痛。
放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如头晕、呕吐、乏力等导致的失眠,要以治疗肿瘤治疗过程中所致的不良反应为主,进行个体化治疗,减少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尽量避免应用可导致失眠的药物:如苯丙胺、咖啡因、麻黄碱、氨茶碱、异丙肾上腺素、柔红霉素、地塞米松、泼尼松等药物。
对于环境因素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因素所致的失眠:改善患者睡眠环境,如保持周围环境安静,避免大声喧哗,改善病房卫生条件,调节室内温度舒适。减少睡前活动量,尽量减少患者白天睡眠时间,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下,白天增加运动量,培养兴趣爱好,增加日间活动量等。
心理因素所致失眠:积极进行心理疏导,稳定患者情绪。
②药物治疗(镇静催眠药物)
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唑吡坦、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等,主要发挥催眠作用,增加总睡眠时间,而无镇静、肌松和抗惊厥作用。此类药物副作用包括呼吸抑制,因此慎用于呼吸功能不全的癌症患者。
苯二氮革类药物:主要包括阿普唑仑、艾司唑仑、地西泮、劳拉西泮、氯硝西泮等。苯二氮革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较明确,包括日间困倦、认知和精神运动损害、失眠反弹及戒断综合征等,长期大量使用会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当癌症患者同时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物时,联用苯二氮革类药物容易产生呼吸抑制等严重后果,因此呼吸功能不全的癌症患者必须慎用。在失眠治疗的前几周一般采用持续给药治疗,定期随访,并根据睡眠症状的改善情况适时采用间歇治疗。当患者感觉睡眠情况稳定后,可考虑逐渐停药,避免突然停药出现戒断综合征。老年癌症患者或肥胖患者常存在睡眠呼吸暂停,使用时需慎重;肺癌患者以及肺功能差的患者使用时也应慎重,以免抑制呼吸;癌症患者的失眠症状是由焦虑引起时可选择具有抗焦虑作用的苯二氮革类催眠药物,如劳拉西泮、氯硝西泮DRHA4Q4RT57等可获得较好的疗效,但仍需关注苯二氮革类药物长期大量使用会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以及与阿片类镇痛药物联合使用时对呼吸的抑制作用,因此需告知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若需要长期服用改善睡眠的药物,可以选择非苯二氮革类药物或其他药物,如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剂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褪黑素和褪黑素受体激动剂:褪黑素参与调节睡眠-觉醒周期,可以改善时差变化引起的症状、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和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但由于临床应用尚无一致性结论,故不建议将褪黑素作为催眠药物来使用。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包括雷美尔通(ramelteon)、特斯美尔通(Ⅲ期临床中,tasimelteon)、阿戈美拉汀(agomelatin)等。雷美尔通是目前临床使用的褪黑素受体MT1和MT2激动剂,可缩短睡眠潜伏期、提高睡眠效率、增加总睡眠时间,可用于治疗以入睡困难为主诉的失眠以及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此外,雷美尔通对于合并睡眠呼吸障碍的失眠患者安全有效。由于没有药物依赖性,也不会产生戒断症状,故已获准长期治疗失眠。阿戈美拉汀既是褪黑素受体激动剂也是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因此具有抗抑郁和催眠的双重作用,能够改善抑郁障碍相关的失眠,缩短睡眠潜伏期,增加睡眠连续性。与BZDs药物不同,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可以作为不能耐受前述催眠药物患者以及已经发生药物依赖患者的替代治疗。
抗抑郁药物:部分抗抑郁药具有催眠镇静作用,在失眠伴随抑郁、焦虑心境时应用较为有效。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阿米替林能够缩短睡眠潜伏期、减少睡眠中觉醒、增加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效率,但其同时减少慢波睡眠,不同程度减少REM睡眠,且不良反应多,如抗胆碱能作用引起的口干、心率加快、排尿困难等。因此,不作为失眠的首选药物。小剂量的多塞平(3~6mg/d)因有专一性抗组胺机制,可以改善成年和老年慢性失眠患者的睡眠状况,具有临床耐受性较好,无戒断效应的特点,近年来国外已将其作为失眠治疗的推荐药物之一。
选择性5-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虽无明确催眠作用,但可以通过治疗抑郁和焦虑障碍而改善失眠症状。部分SSRIs延长睡眠潜伏期,增加睡眠中的觉醒,减少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减少慢波睡眠,可能增加周期性肢体运动和NREM睡眠期的眼活动。某些患者在服用时甚至可能加重其失眠症状,因此,一般建议SSRIs在白天服用。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SNRIs):包括文拉法新和度洛西汀。因可治疗抑郁和焦虑状态而改善失眠。不足之处几乎与SSRIs相同。
其他抗抑郁药物:小剂量米氮平(15~30mg/d)能缓解失眠症状;小剂量曲唑酮(25~100mg/d)具有镇静效果,可以用于治疗失眠和催眠药物停药后的失眠反弹。
抗抑郁药物与BZRAs联合应用:慢性失眠常与抑郁症状同时存在,在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开始阶段,同时联合使用短效BZRAs有益于尽快改善失眠症状,提高患者依从性。例如,唑吡坦和部分SSRIs(帕罗西汀等)联用可以快速缓解失眠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协同改善抑郁和焦虑症状。
(2)中医药治疗
上述西医治疗失眠的药物主要为镇静类安眠药物,但患者长时间用药使得药物依赖性较强,长时间使用会使得患者对药物依赖性显著增大,骤停极易导致紧张、压抑、焦虑以及认知功能障碍、失眠反弹与戒断综合征等不良反应。
(3)中医外治法
针灸治疗:失眠的针灸治疗以安神为主,根据辨证选穴,常选用神门、内关、百会、三阴交、安眠、太阳、四神聪等,失眠治疗以安神为主,神门、三阴交为治疗失眠的主穴。根据辨证选用配穴,若心脾亏损加心俞、脾俞,心胆气虚加心俞、胆俞,肝阳上扰配肝俞、太冲,肾亏加心俞、太溪,脾胃不和配胃俞、足三里、脾俞。或选用梅花针,用梅花针叩刺头部诸穴,可以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或对于阴寒较重的使用温针灸,艾灸可以选择通督灸、脐药灸,以达到调节脏腑的功能作用。
穴位贴敷:耳穴贴敷选取内分泌、皮质下、心、肝、肾、交感等,或于神阙、涌泉太阳等部位贴敷。
中药泡脚:如菊花、玫瑰花、黄芩、夜交藤、红花、花椒、茯神、知母等中药泡脚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