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
患者谢某,男,65岁,2022年3月12日初诊。
主诉:肺癌术后1年余,失眠2个月。
现病史:患者于2021年1月体检时胸部CT示:左上肺结节(约3.4cm×2.5cm),考虑周围型肺癌;2021年2月2日于当地肿瘤医院行左上肺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腺癌,诊断为左肺上叶腺癌T1N0M0 IA期。术后患者定期复查,未发现病灶转移复发。2个月前患者出现心烦难寐,多梦,心悸,神疲乏力,头晕肢软,耳鸣目眩,五心烦热,夜间盗汗,自服褪黑素等药无明显好转,现为求中医治疗来我院门诊就诊。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病史。否认外伤史。否认输血史。
刻下症:心烦难寐,多梦,心悸,神疲乏力,头晕肢软,耳鸣目眩,五心烦热,夜间盗汗,纳可,大便秘结,小便赤,舌红少苔,脉细数。
专科检查:一般情况稍差,神志清楚,精神稍差,慢性面容,查体合作,对答切题。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皮疹及皮下出血点,无肝掌、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腹平软,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壁未见静脉曲张,未扪及明显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无压痛,腹部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分。
辅助检查:2021年1月体检时胸部CT示:左上肺结节(约3.4cm×2.5cm),考虑周围型肺癌。于2021年2月2日至当地肿瘤医院行左上肺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腺癌。
辨证分析:患者年老久病,肾水亏虚,故见五心烦热、夜间盗汗、神疲乏力、头晕肢软、耳鸣目眩;阴衰于下,不能上奉于心,心火炽盛则心烦,多梦,心悸,水火不济,心肾失交而致不寐。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症状为肝肾阴虚之象,证属心肾不交,舌脉象亦为佐证。
诊断:
中医:不寐-心肾不交证。
西医:失眠。
左肺上叶腺癌T1N0M0 IA期。
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
方药组成:熟地黄15g、山萸肉10g、山药10g、泽泻10g、麦冬30g、茯苓10g、牡丹皮10g、黄连12g、肉桂2g、磁石20g、龙齿5g、甘草5g。7剂,水煎,饭后温服,2日/剂,3次/日。
2022年3月20日复诊:服上方7剂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诸症稍减,五心烦热及盗汗症状已缓解,纳眠尚可,小便调,仍有大便秘结,于上方基础上加火麻仁30g以润肠通便、党参20g以健脾益气,桑寄生20g、续断10g以补益肝肾。
2022年5月15日三诊:患者纳眠佳,二便调,仍感口干乏力,余无特殊不适,予生脉饮加减口服,7剂后诸症改善。
案语
患者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故心烦失眠,肾精亏耗,髓海失养,则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均为心肾不交,阴虚火旺之象。故本病病机是阴阳失调、心肾不交。心肾不交是不寐发病的关键,治疗上以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养心安神为法,采用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治疗。六味地黄丸是滋阴补肾的经典方剂,源自宋代医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配伍山茱萸养肝涩精,山药补脾固精,三药配合,肝脾肾并补,是为三补;泽泻利湿泻浊,并防熟地滋腻恋邪;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茱萸的温涩;茯苓健脾渗湿,以助山药之补脾,是为三泻。六药合用,补中有泻,寓泻以补,以补肾阴为主,共奏滋肾益精之功。交泰丸是治疗心肾不交的著名方剂,源自明代韩懋的《韩氏医通》,方中黄连苦寒入心经,清降心火以下交肾水,肉桂辛热入肾经,温升肾水以上济心火,两者一寒一热,一阴一阳,清心降火除烦,引火归元,交通心肾。因而一诊时予经方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二诊时患者诸症减轻,纳眠尚可,仍有大便秘结,继续在一诊方基础上加润肠通便之火麻仁,补气健脾之党参以益气通便,并重视补益肝肾。三诊时患者上述症状皆减轻,久病气阴耗伤,以生脉饮加减益气养阴,而诸症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