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中医古籍文献中无“胰腺癌”病名,根据其症状特点,可归属于中医学“黄疸”“伏梁”“积聚”“瘕瘕”“腹痛”等范畴。《素问·平人气象论》云:“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身目黄染为胰腺癌梗阻性黄疸的重要表现之一。《难经·五十六难》言:“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难经》中论述的“伏梁”病根据其病位及症状表现,与现代医学认识之囊腺瘤或胰体尾癌密切相关。《灵枢·五变》中有云:“人之善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弱,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诸病源候论·癥瘕病诸候》亦云:“其病不动者,直名为癥。若病虽有结瘕,而可推移者,名为癥瘕。”可见“积聚”“癥瘕”与胰腺癌均有腹内邪气留止积而成块。随着西医解剖学的传入,中医对胰的认识不断深入。多数医家认为,部分古籍中对脾的描述包含了胰,脾胰同源、脾胰一体论等观点逐渐得到大多数学者认同。《难经·第四十二难》云:“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张锡纯对此解释为:“散膏即膵也,为膵之质为胰子……为脾之副脏……凡言脾化食者,指脾之副脏散膏而言也。凡言脾色黄,脾味甘者,亦指散膏而言也。散膏与脾为一脏,即膵与脾为一脏也。”唐容川亦言:“中国医书,无甜肉之说,然甘味属脾,乃一定之理,西医另言甜肉,不知甜肉即脾之物也。”“凡膏油皆脾所生之物……脾称湿土,正指胰子与膏也。”《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虚是胰腺癌发生发展的机体潜在因素,是疾病之本,是所有胰腺癌患者的特性。
由此,胰腺癌的病因病机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来看:内因包括七情失调,尤其肝气郁结最为常见,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肝气郁而不畅则全身气机不畅,“气有余便是火”,郁久而化为火;以及由于寒温不调,饮食失节,恣食肥腻、醇酒厚味等,损伤脾胃,脾胃乃后天之本,体内水湿运化皆有赖于脾胃正常输布,脾胃虚弱则运化无力内生痰湿,痰湿郁久而化热,热浊内蓄则成毒。外因为外邪中的湿、热、毒邪直接侵入人体。内、外因相合所致湿、热、毒邪互结,胶结于内,蕴久成毒,积而成癌。因此胰腺癌发病的重要环节,便是脾虚、湿、热、毒邪的积聚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