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研究进展

2.研究进展

(1)中医对宫颈癌的认识

中医古籍中无宫颈癌之病名,但根据其常见症状可归属于“崩漏”“带下”“癥瘕”的范畴。《诸病源候论》云:“若经血未尽而合阴阳,即令妇人血脉挛急……因生积聚,如怀胎状。”《妇人大全良方》记载:“若乘外邪而合阴阳,则小腹胸胁腰背相引而痛……则生瘕矣。”以上所言指出了房事时机不对、房事不卫生也是形成癥瘕的原因。张景岳较全面概括癥瘕之证:“血留滞作瘀,唯妇人有之。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癥矣。”总之,癥瘕之证可由产后、经行不慎,风寒湿热之邪内侵,或七情不调、饮食不节、过度劳累,导致脏腑气血失调、冲任而伤,气滞、血瘀、痰湿、毒邪留滞少腹、胞中,日久积结不解而成。

现代医家周岱翰认为,宫颈癌的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冲任受损相关,并认为该病多起于肝郁气滞、气机不畅则血行不通,气滞血瘀;饮食不节,脾运乃伤,精微不布,水湿停聚;宫颈癌好发于六七至七七之年,此时妇女肾气衰败,肾阴不足则阴虚火旺、瘀毒内蕴,肾阳不足则阴寒内生、寒凝气滞[3]。刘嘉湘认为子宫位居下焦,司职经、带、胎、产,其生理功能以血为本,与奇经八脉之冲、任、督、带和肝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各种致病因素导致冲任虚损的基础上,督脉失司、带脉失约,癌毒、湿毒、热毒之邪乘虚而入,蓄积胞门,日久湿热黏滞,痰瘀互结,气滞血瘀导致局部肿块的产生[4]

(2)中医治疗宫颈癌

中药复方或者经验方是在对中医古法进行灵活运用的基础上制成的方剂;辨证和辨病相结合可有效治疗宫颈癌、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常规治疗引起的副作用并提高其疗效、不同程度地缩小病灶等。宋晓婕等[5]用加味八珍汤联合放化疗,不仅能提高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免疫力,还能降低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CA125、SCCA、CEA)及延长生存时间。任立瑾[6]研究温化痰饮法对痰湿型晚期宫颈癌的疗效,以苓桂术甘汤加减与消癌平片组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瘤体长径较前有所减少,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骨髓抑制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情况、KPS评分,治疗组结果优于对照组。扶正解毒汤联合调强放疗[7]和扶正祛瘀汤联合同步放化疗[8]的研究发现其能有效提高宫颈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具有安全性。以上研究可证明,经过西医综合治疗的宫颈癌患者,机体常处于免疫低弱的状态,而中医常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大法。

(3)中医对宫颈癌放化疗副反应的治疗

常规西医综合疗法有强大的祛邪抗癌作用,但常带着难以避免的并发症。治疗过程中配合中药治疗可取长补短,减轻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梁慧等[9]应用补肾益气通利方加减联合针刺及微波透药的综合方法治疗宫颈癌术后顽固性尿潴留,结果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减少,临床症状(排尿无力、小腹胀痛、腰膝酸软、倦怠乏力)明显改善。王瑞敏等[10]研究发现桂枝茯苓丸和参麦散加减能有效减轻宫颈癌术后放化疗患者膀胱刺激反应,提高免疫力。研究表明[11],复方阿胶浆联合个性化综合护理对宫颈癌化疗致骨髓抑制及癌疲乏力有显著疗效,并能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外周血象三系及CD3+明显上升,且高于对照组)。王东等[12]研究中西医结合预防宫颈癌根治术后性功能障碍的疗效,发现其可有效预防及改善性功能障碍,提高性欲望,减轻性交痛、阴道痉挛等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