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李某某,女,70岁
主诉:畏寒,厌食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2016年10月大便夹少量黏液脓血,有肛门下坠感;直肠指诊:肛管直肠后壁有一2cm×1.5cm肿块,指套染少量暗红色血液;直肠镜活检病理证实: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10月20日,硬膜外麻醉下行Miles术,见病变侵及肠壁肌层,淋巴结无转移。术后以DTIC为主方案化疗6个周期。2017年2月,患者前胸壁及两腋下出现多发性肿块,并逐渐增大,其中最大的一个5cm×8cm,色青黑并可见到青丝血缕;病人时有呛咳,痰夹血丝;气短;胸片及胸部CT检查发现双肺多发性转移灶,病灶大小不一。病人畏寒,低热,消瘦,厌食,舌淡紫,苔薄白腻(详见彩插13-1),脉细。KPS:60分。辨证属脾肾两虚,寒痰瘀结。先予健脾开胃法入门。
图13-1
处方:党参30g、白术15g、茯苓30g、制香附15g、法半夏10g、陈皮10g、甘草5g、砂仁15g、山楂50g、木香20g、神曲15g、炒莱菔子15g、连翘9g。15剂,水煎服,1剂/日,分2~3次服用。
2017年3月病人复诊:行基因检测后配合达拉非尼口服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经口服中药后食欲开、腻苔渐化,咳嗽之症较前减轻,舌淡暗,苔薄白稍腻,脉细。再主与阳和温肾。
处方:制附子5g、熟地10g、鹿角霜10g、桂枝4g、姜炭6g、炙麻黄6g、白芥子10g、青蒿15g、姜黄6g、三七粉6g、山慈姑10g、夏枯草10g、海浮石30g、苍术8g、生甘草6g。30剂,水煎服,1剂/日,分2~3次服用。
2017年4月初病人三诊:行基因检测后配合达拉非尼口服分子靶向药物治疗。食欲开、腻苔渐化,咳嗽之症较前减轻,咯血减轻,舌淡暗,苔薄白稍腻,脉细。拟方:首诊方制附子(先煎45分钟)从10g开始逐渐增至20g,生熟地均从10g增至20g,加浙贝母10g。
2017年5月四诊:继续达拉非尼口服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复查胸部肿块均有不同程度缩小,主病灶缩小至3cm×4cm大,伴牵拉痛,口干,咳嗽、咯血止,KPS80分,舌淡暗,苔薄白稍干,脉细。拟方:二诊方制附子减至10g,去海浮石、苍术,加延胡索30g、黄檗10g、山栀10g、玄参10g。2017年5月复查CT病情稳定。
案语
治疗恶性黑色素瘤,当紧抓阴寒之关键,下温肾重剂,同时注意以补肾阴药之腻来制温药之燥,达到“善补阳者当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当于阳中求阴”之妙。同时兼以化瘀解毒,利湿散结。阳和汤乃治疗恶性黑色素瘤之首选,并常获奇效。该方具有温通和阳作用,主治一切阴疽。阴疽者,以局部漫肿,色白或黑、酸痛为特征,常兼见全身虚寒表现。治之宜温阳补血、散寒通滞。在原方基础上按实际情况出入之,尤于方中增附子益温肾之力,重用熟地制附子过燥,补而不腻又温补营血;鹿角胶性温,为血肉有情之品,生精补髓、养血助阳、强壮筋骨为辅;姜炭、肉桂破阴和阳,温经通脉;麻黄、白芥子通阳散滞而消痰结,合用能使血气宣通,且又使熟地、鹿角胶补而不腻,于是补养之用,寓有温通之义;甘草生用者,解脓毒而调诸药。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恶性黑色素瘤的特点是发展迅速,如不按照肿瘤专科的观念进行思考,强健胃气,所施之药根本无法获效。本案先采用健脾的方法,使病人产生明显的饥饿感,再进行第二阶段的阳和温肾治疗。健脾期需要的时间,以病人获得明显的饥饿感为准。常用的香砂六君子汤、保和丸均可达到开胃醒脾的效果,山楂、神曲、木香的剂量须大胆加量,山楂可用50g,木香可用20g。该案治疗时紧紧抓住脾肾两虚与寒痰瘀结,分步骤、有节奏地进行调治,温阳逐寒、化痰祛瘀而获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