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车某,女,63岁,2021年1月15日就诊
主诉:确诊卵巢恶性肿瘤1年余,腹痛腹胀2月余,末次化疗后3天。
现病史:2019年12月患者自觉胸闷难以缓解,至昆华医院就诊,在该院行胸腔穿刺引流术后,于胸腔积液中发现恶性肿瘤细胞(未见回报单)。随后患者至肿瘤医院就诊,B超引导下穿刺活检提示:(卵巢)低分化腺癌。遂于该院行左侧胸腔灌注紫杉醇治疗1次(具体剂量不详)。肿瘤医院综合评价后,考虑患者暂无手术指征。2020年1月于肿瘤医院行紫杉醇+顺铂化疗1程(具体剂量不详),并再次行紫杉醇胸腔灌注治疗1次。2020年10月,患者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发热,至肿瘤医院就诊,CT提示病灶增大并广泛转移,10月10日因突发心房扑动暂未行化疗,予口服琥珀酸美托洛尔47.5mg qd+阿司匹林片100mg qd+稳心颗粒1袋tid以控制症状。10月21日,患者出现腹胀、腹部隐痛,评估病情后分别于2020年10月29日、11月27日、12月20日、2021年1月12日予“紫杉醇+卡铂”化疗4程。具体剂量为:紫杉醇200mgd1+卡铂400mg d1。2021年1月14日复查血常规提示骨髓抑制(详见辅助检查),现为求中医治疗来我院门诊就诊。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2016年因心动过缓晕厥,至昆华医院行起搏器植入术。否认其他手术、外伤史。否认输血史。
刻下症:下腹部疼痛,疼痛呈阵发性,腹胀,无明显阴道分泌物,时有心烦口渴,偶有心悸胸闷,双眼视物模糊,腰背酸痛,无明显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症状,纳尚可,眠稍差,大便难解,小便量少。舌红少苔(详见彩插2-3),脉细数。
图2-3
专科检查:一般情况较差,神清,对答切题,精神欠佳,KPS:50分,脱发,左侧腹股沟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大小约2cm×2cm,质韧,无明显压痛;左侧腋窝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大小约2cm×3cm,质韧,无明显压痛;余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双下肺叩诊呈浊音,双下肺呼吸音减弱,未闻及显著干湿性啰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心率106次/分(起搏心律),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部扪诊不满意,脐周质硬,未扪及包块,全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扪及,全腹叩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3次/分。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2020年10月10日肿瘤医院CT:a.卵巢恶性肿瘤,双侧附件区多发占位,较前(2020年6月2日)片病灶增大。b.双侧腋窝、横膈、肝门区、肠系膜区、上中腹腹膜后、左侧髂血管旁、双侧腹股沟区多发淋巴结肿大,考虑转移。c.腹膜、大网膜及肠系膜增厚、模糊,并软组织灶形成,转移可能;腹盆腔内积液同前。d.肝脏多发占位,考虑转移,较前增大。e.胸腹盆壁肿胀;左乳呈水肿样改变;双侧胸腔积液并邻近肺组织受压膨胀不全,较前积液增大,左肺上叶舌段局限性不张。f.左侧输尿管上壁增厚,输尿管积肾盂稍扩张积液。g.子宫腔内积液;右心房增大,贫血表现。2021年1月14日血常规(图2-4):白细胞:2.59×109/L,血红蛋白:96g/L。
图2-4
诊断:
西医:化疗后骨髓抑制。
双侧卵巢低分化腺癌。
广泛转移性恶性肿瘤。
中医:虚劳(气阴两虚证)。
中医治则:益气养阴。
处方:生脉散加减。
方药组成:南沙参15g、麦冬30g、五味子10g、生地黄15g、玄参15g、黄芪30g、熟地黄30g、山药20g、山茱萸10g、泽泻5g、茯苓15g、牡丹皮10g、甘草5g。共2剂,水煎,饭后温服,2日/剂,3次/日。
西医: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125μg皮下注射刺激白细胞生成。
患者自诉服上方后,心烦口渴等症状均有所改善,睡眠好转,二便调。
2021年1月19日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8.02×109/L。
案语
患者年老,且患病已久,正气已然亏虚,再加之化疗导致气血消耗更甚,津液不足,以致阴虚,故见心烦口渴、大便干结,小便量少;气虚无力推动血行,不通则痛,故见下腹部疼痛;久病及心肾,故见心悸胸闷、视物模糊、腰背酸痛,故本病辨证为气阴两虚证,舌脉象亦为佐证。本方以生脉散加减,易人参为南沙参既可补脾肺气,又可益胃生津,麦冬养阴清热、润肺生津,与南沙参合用益气养阴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敛肺、生津止渴,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为六味地黄丸可填精滋阴补肾,方中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山药补益脾阴,山茱萸补养肝肾,三药合用,滋养肝脾肾以治本;配泽泻利湿泄浊,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制山茱萸之温涩,茯苓淡渗利湿,助山药健运,三药合用,渗湿浊、清虚热以治标;加黄芪增强益气之功;加生地黄、玄参凉血养阴,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