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名家经验

4.名家经验

(1)李佩文教授经验[8]

①分阶段治疗经验

李佩文教授指出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也与肝密切相关。在疾病早期,乳腺癌患者常因素体气郁,发病多缘于肝气不舒,又因病进一步加重气郁,故肝郁气滞是为发病基础。此阶段患者多表现为情绪抑郁、胁肋胀痛、不思饮食、喜叹息等,故李佩文教授多采用疏肝解郁、解毒散结之法,临床以逍遥散、柴胡舒肝散等加减,同时配合合欢皮、合欢花、玫瑰花、凌霄花、郁金等疏肝解郁,条畅情志。

在患者术后化疗及内分泌治疗阶段,李佩文教授认为肾气不足是关键。李佩文教授认为乳腺癌患者本就肾气亏虚,复加手术及化疗、内分泌治疗等影响,致肾气愈虚,水不涵木,木郁而不发,而加重焦虑、抑郁情绪。其中,李教授指出内分泌药物在抑制患者激素分泌的同时,也扰乱了肾中阴阳的平衡,耗竭天癸。此阶段因重在健脾益肾补虚,临床多以自拟健脾益肾方加减:黄芪、白术、党参、山药、炙甘草、淫羊藿、巴戟天、狗脊、当归、熟地黄、仙鹤草等。如出现化疗后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减低,气虚乏力等症状,则可加大黄芪用量。同时,李佩文教授还善用阿胶、龟甲胶、鹿角胶等血肉有情之品,补充激活人体正气,达到调整阴阳的效果。

在疾病晚期,骨、脑为乳腺癌常见转移部位。李教授指出:久病及肾,肾主骨生髓,故乳腺癌发生骨转移的主要病因为肾气亏损;脑为髓海,疾病晚期,肾气虚弱,阳气不固,则毒邪易乘虚而上,直达髓海,侵犯脑部。李佩文教授常以补骨脂、透骨草、狗脊、骨碎补等补肾壮骨,同时还会配合桃仁、红花、地龙等活血化瘀,使补而不滞,动静结合。若伴有乳腺癌脑转移,李佩文教授常在自拟药方“加味慈桃丸”的基础上加僵蚕、川芎等风药引经报使,直达病所。

②关于三阴性乳腺癌[9]

三阴性乳腺癌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亚型,占全部乳腺癌的12%~20%。李佩文教授对三阴性乳腺癌术后及辅助放化疗后的“空窗期”治疗更是具有独到见解,认为脾肾亏虚、肝郁气滞、痰瘀毒结是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空窗期发生复发转移的基本病机,主张以健脾补肾、疏肝解郁、化痰散结、解毒祛瘀为主要治法。

预防三阴性乳腺癌复发转移常用药对:黄芪-淫羊藿:健脾补肾,脾肾兼顾,补气温阳并重。玫瑰花-合欢皮:疏肝解郁,二药可以有效抗焦虑抑郁。瓜蒌皮-山慈姑: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比较,三阴性乳腺癌更易发生肺转移和脑转移,中医认为均与痰邪关系密切,由于肺为娇脏,又为贮痰之器,痰邪易留滞于肺而成肺转移灶。故治痰对预防三阴性乳腺癌肺、脑转移尤为重要。两药合用化痰行气具有化痰解毒、消痈散结之效。牡蛎-鳖甲:二者均味咸,性微寒,归肝、肾经,功善软坚散结。李教授通过临床观察认为,由于激素水平、疾病本身、社会、家庭等多重因素影响,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除原发病灶外,空窗期常并见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疾病,虽大多为良性,但仍对患者预后产生不良影响,乳腺结节病史更为乳腺癌复发的高危因素,究其核心病机仍为肝郁痰凝。据此,李教授创立“一根藤上四颗瓜”理论:一根藤指肝经;四颗瓜指甲状腺、乳腺、子宫和卵巢,四者均在肝经循行之处,其病变皆为肝经之病也。三阴乳腺癌患者本以肝郁为先,经络不畅,复加多重压力致痰凝气滞,而生结节,结者散之,取鳖甲、牡蛎味咸气寒之性,入肝经而除寒热邪气,使营卫通,结节散,诸症瘳,临证中对于空窗期伴有形结节的三阴乳腺癌患者尤宜。常用药量:鳖甲15~30g,牡蛎15~30g。橘核-猫爪草:三阴性乳腺癌较其他类型乳腺癌更易出现腋窝等区域淋巴结转移,故空窗期针对既往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要积极干预。中医将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归为痰核、瘰疬范畴,李教授取类比象,认为橘核、猫爪草外观形态类似于肿大之淋巴结,故善用该药对治疗伴有淋巴结转移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猫爪草力偏上行,可化痰散结消肿,主乳外淋巴结,橘核力偏下行,可疏肝络、散结止痛。半枝莲-蛇莓:二药均有清热解毒散瘀之功。半枝莲味辛携蛇莓入肺、肝之络清扫余毒,蛇莓略有小毒之性,以毒攻毒、增强荡涤癌毒之力,临床中对于以邪实为主的患者尤宜。常用药量:半枝莲15~30g,蛇莓10~15g。红花-水蛭:两药善于活血化瘀。李教授认为三阴乳腺癌患者空窗期出现内脏转移,多因癌毒胶黏顽固,阻滞经脉致气血不行,瘀从中生,瘀久成积而致,法当活血化瘀,红花性辛温,可行血中之气,能泻亦能补,水蛭破血而不伤正,二者合用以化瘀消积,临证对伴有瘀血证表现的患者不论瘀血阻之新旧皆可用之。李教授运用此药对时常加用生甘草制约水蛭小毒之性,同时顾护脾胃,不宜长期服用。常用药量:红花10~15g,水蛭3~5g。

③李佩文角药辨治经验[10]

李佩文教授认为痰、瘀、郁、虚为乳腺癌的关键病机。角药是将3味中药联合使用,相配成伍,互为犄角,以发挥最佳效用。

橘核-荔枝核-猫爪草:李教授多将此角药用于兼有对侧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的乳腺癌患者,行气散结,预防术后复发转移。橘核味苦,功专行肝气,消肿散结。荔枝核主行气散结,祛寒止痛。猫爪草能化痰浊,散郁结,可治痰火郁结之瘰疬痰核。橘荔二核均属肝经,行肝气力强,猫爪草可专散痰结,生牡蛎-龟甲-鳖甲:此三药相伍出自《温疫论》中的三甲散。《本草纲目》记载生牡蛎之功用:“化痰软坚……消疝瘕积块,瘿疾结核。”龟甲、鳖甲咸寒,属至阴之性,滋阴潜阳,具有软坚散结之功。此三者均为血肉有情之品,鳖甲走肝益肾以除热,龟甲通心入肾以滋阴,可同生牡蛎共奏软坚散结之功,三药联合,效用倍加。

女贞子-枸杞子-菟丝子:李教授认为乳腺癌患者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多导致肝肾阴虚,临床需注重从肝肾扶正补虚,此3药滋阴而不致阴衰,助阳而能使阳旺。菟丝子为入心、肝、肾三经之药,补肾壮阳,补髓填精,此三子阴中求阳,润而不燥。

透骨草-补骨脂-骨碎补:乳腺癌放化疗及口服内分泌药物均容易引起骨代谢疾病的发生,而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概率高达65%~75%,故需重视骨相关事件的防治。李教授将此角药组成一方,即三骨汤,共奏解毒祛风、益肾壮骨之效,以防治乳腺癌患者骨转移及骨相关事件发生。

路路通-王不留行-露蜂房:此角药为疏通乳络常用组合。路路通,通行十二经,具有利水消肿、通经脉、下乳汁之功效;王不留行可活血通经,下乳消肿;露蜂房主祛风攻毒。此三药中王不留行主活血通经,露蜂房(3~5g)主散结消肿,路路通可驱药通于十二经,同时利水消肿力强,常用于对于保乳术后及放疗后乳房或上肢淋巴肿胀疼痛及合并乳腺增生的乳腺癌患者。

(2)周仲瑛教授经验[11]

周仲瑛教授认为:气阴两伤和肝肾两虚为乳腺癌核心病机;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日久郁而酿毒内蕴,可见痰瘀热毒互结证候。因此,肝肾阴虚、气阴两伤和痰瘀热毒互结三大病机互相关联、互为因果。

周仲瑛教授治疗乳腺癌核心药物为麦冬和鳖甲,并由此形成包括南沙参、北沙参、天冬、太子参等益气养阴药物组和僵蚕、山慈姑、漏芦等化痰散结药物组,体现了常用于治疗乳腺癌的益气养阴法、祛痰散结法。同时手术放化疗组与纯中药组在使用药物上存在区别。手术放化疗组药物多重用太子参、鳖甲、麦冬、天冬等益气养阴类药物。纯中药患者多为乳房局部红肿热痛等邪实较重的病机,故多重用山慈姑、漏芦、僵蚕、天南星、穿山甲、猫爪草等祛痰散结、清热解毒药物。

(3)潘敏求教授经验[12]

潘教授认为病位在乳腺,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乳腺癌患者以肝、脾、肾三脏为主,气滞血瘀毒聚为标。潘教授治疗乳腺癌以甘温的补虚药为基础,实现肝、脾、肾三脏同补。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乃后天之本。肾为五脏阴阳之本,主一身之阴阳,乃先天之本。中医古训有云“先安未受邪之地”,故用白术、黄芪、薏苡仁等健脾补气,枸杞子、女贞子、菟丝子等滋肾养肝。《格致余论·乳硬论》云:“乳头,厥阴所属。乳子之母,不知调养,怒忿所逆,郁闷所遏,浓味所酿,以致厥阴之气不行,故窍不得通,而汁不得出”。乳腺癌患者初期多肝郁气滞,随着病情进展,气郁化火毒热内蕴。病程日久,可进一步发展为气血两虚证。潘教授指出,无论各证型如何转化、相兼,肝气郁结始终是疾病的基础。潘教授常选用入肝经的药物,如牡蛎、菟丝子、墨旱莲等,同时也注重理气解郁药的使用,如香附、枳壳、陈皮、郁金等,肝气调达,则五脏六腑血脉得复。

潘教授大量使用人参、黄芪、肉苁蓉、枸杞子、白术、巴戟天、女贞子、锁阳、菟丝子、淫羊藿等补益药。《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潘教授认为,在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全过程中应始终不忘顾护脾胃,维持脾胃正常运化功能,在选用健脾补气的药物之外还可加用鸡内金、炒稻芽、炒麦芽、六神曲开胃消食,增进患者食欲。此类患者往往脾胃虚弱,气血两虚,无力承受抗肿瘤中药的苦寒之性。放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也可通过中医药进行缓解,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身体虚弱的晚期患者通过鼓舞自身的正气达到抗癌的作用。分段论治、审证求因。根据乳腺癌患者病理组织类型、分子分型及临床分期,可采用多种不同的治疗手段。通过充分了解病史和病人体质,针对患者处于不同的病情阶段进行辨证施治。潘教授提出中医药治疗与西医治疗相协调,才能为病人谋得生机。对于长期口服内分泌药物的患者,可能出现骨密度降低、类绝经期症状、生活质量差、疼痛和免疫功能受损等不良反应。研究表明,中医药联合内分泌治疗对于不良反应减少具有积极作用。对于结束综合治疗的患者,需要中医药抗肿瘤防止其复发与转移。此时选用以枸杞子、菟丝子、人参、白术、女贞子、灵芝、茯苓、甘草、淫羊藿、巴戟天等组成脾肾方为基础,加减化裁。配伍如重楼、夏枯草、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石见穿、菝葜、半枝莲等清热解毒中药,莪术、赤芍、土鳖虫、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行气解郁,达到攻补兼施的作用。潘教授认为瘀、毒、虚三者可单独致病,也常两类相交,部分晚期患者还可出现三者兼并的瘀毒虚证候。其证候相互转化,互相胶结,变化复杂,需要通过归纳和整理患者症状及体征,才能做到审证求因。治疗时注重补益脾肾、活血化瘀、解毒散结三大治法的联合。

(4)顾乃龙教授教授经验[13]

顾乃龙教授善用药对,顾教授认为药对虽简,但可阐明中药的配伍规律,在复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气滞明显者配伍青皮、陈皮药对青皮归肝经,有引经药的作用,可疏肝破气、化痰除痞,陈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两药合用肝脾同调、攻补兼施,既可除肝经瘀滞,又可健脾化痰。呕恶明显者配伍丁香、柿蒂药对,此药对寒热并用,适用于化疗后中焦气滞、胃气上逆之寒热错杂证。对于正气不虚、可耐攻伐、痰瘀较盛者,可配伍山慈姑、浙贝母药对。山慈姑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效,浙贝母有清热化痰散结之功,两药配伍可增强抗癌散结的作用。郁金配伍八月扎药对专散肝经湿热瘀滞,可治疗乳腺癌肝郁、血瘀、气滞之证。透骨草、鹿衔草药对中,透骨草可祛风湿、活血化瘀,鹿衔草可补肝肾、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此药对重在活血通络止痛。山慈姑、蜂房均有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消痈止痛的功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山慈姑、蜂房已成为防治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基本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