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陈某,男,65岁,2020年3月16日初诊

1.患者陈某,男,65岁,2020年3月16日初诊

主诉:胃癌术后化疗后1月余,腹胀、反酸1周。

现病史:2020年1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胸胁胀痛,嗳气,嘈杂吞酸,纳差,遂至当地医院就诊,行胃镜检查示:胃癌,病理提示低分化腺癌并淋巴结转移。遂转至某肿瘤医院就诊,评估病情后于2020年3月23日行“全胃切除+空肠式胃术重建术”,术中见:肿瘤侵犯全胃,大小为10cm×9cm,除肿瘤浸润浆膜外,术中还可见贲门周围的膈肌受损,行膈肌部分切除。术后病理示:胃低分化腺癌,淋巴结可见腺癌转移,肠系膜根部见腺癌转移,分期为T3N3M1 Ⅳ期,术后行“多西他赛+卡培他滨”方案化疗第1程,化疗后出现严重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患者拒绝再行化疗。近1周来腹胀、反酸明显,现为求中医治疗来我院门诊就诊。

刻下症:腹胀,胸胁胀痛,反酸,嗳气,嘈杂吞酸,纳差,时有烦躁,眠尚可,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详见彩插4-1),脉弦数。

图4-1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最高达160/100mmHg,平素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1#qd”,血压控制尚可。否认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否认外伤史。否认输血史。

专科检查:生命体征平稳。一般情况稍差,神清,对答切题。心、肺(-)。腹平软,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剑下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扪及明显包块,腹部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分。

辅助检查:2020年3月28日胃癌术后病理示:胃低分化腺癌,淋巴结可见腺癌转移,肠系膜根部见腺癌转移。

诊断:

西医:胃低分化腺癌。

淋巴结继发恶性肿瘤。

肠系膜继发恶性肿瘤。

高血压2级,极高危组。

中医:胃积(肝胃不和证)。

辨证分析:患者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故见胸胁胀痛、烦躁;肝气横逆,气滞于胃,胃气上逆,故见腹胀、反酸、嗳气、嘈杂吞酸、纳差等,证属肝胃不和,舌脉象亦为佐证。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痛。

处方:丹栀逍遥散加减。

方药组成:牡丹皮10g、栀子10g、白芍15g、当归20g、柴胡15g、茯苓15g、白术20g、郁金10g、香附10g、黄连5g、吴茱萸3g、竹茹10g、炒鸡内金15g、重楼10g、八月札15g、藤梨根15g、甘草5g。7剂,水煎,饭后温服,2日/剂,3次/日。

2020年3月30日复诊:服上方7剂后胸胁胀痛减轻,烦躁易怒有所好转,仍有反酸、嗳气。于上方加海螵蛸10g、煅瓦楞子15g制酸和胃。

2020年4月13日复诊:诸症均有明显好转,无反酸呃逆,腹胀减轻,继服上方加减以巩固治疗。

此后患者坚持每2周前来复诊,均无明显不适,多次复查CT均未见复发。相关抗原指标均为阴性。

2020年12月21日CT(图4-2)示:胃癌术后复查,残胃未见明显肿瘤复发或转移征象,肠系膜根部及腹膜后小淋巴结。

图4-2

案语

中医认为胃癌的一个重要病因是肝胃不和导致情志失和。丹栀逍遥散中的丹皮甘凉,清热凉血而不滋腻,栀子苦寒质轻,屈曲下行,通达三焦,白术、茯苓助土培本,白芍、当归补血以滋木,尤以柴胡、郁金、香附调达肝胆,升发火郁;以黄连之苦寒,泻肝经横逆之火,以和胃降逆;佐以吴茱萸之辛热,从类相求,引热下行,以防邪火格拒之反应,两药合用以清肝和胃制酸;竹茹降逆止呕;八月扎、藤梨根理气活血,解毒消积。全方共奏到疏肝解气,和胃降逆止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