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1)恶病质前期“治未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癌症恶病质的治疗当重视“治未病”。先兆期即恶病质前期虚证往往不明显,有时会出现早期临床和代谢体征,如厌食和葡萄糖耐量受损等。此时应在未发病时给予治疗,可以在确认胃气充实的基础上偏重治实,以求“邪去而正安”,恢复身体机能。
从气血论,当气血双补,常用当归、川芎、阿胶、熟地黄等补血,其中当归、川芎尚有行血之功,使诸药补而不滞。根据阴阳亏损的程度配合滋阴助阳之品。偏阳虚者,因癌症恶病质以中焦脾胃为重点,可用理中汤温补脾阳,或加用吴茱萸加强温里之效。若脾虚及肾,则加用菟丝子、肉苁蓉等温而不燥之药温补肾阳。“阳化气,阴成形”,阴精和阳气可互相转化,“阳盛则阴病”,大辛大热之附子温化的阳气由先天肾精转化而来,即附子温阳的同时有损耗肾精之弊。因癌症恶病质气血阴阳俱不足,故温阳一般不选附子。另具体临证时尚需结合不同癌症恶病质的病期,不同瘤种导致癌症恶病质的证候特点,详辨脏腑、气血、阴阳亏损的程度,选用滋阴、养血、温阳之药。
(2)恶病质期“兼顾祛邪”
癌症恶病质多见于肿瘤晚期,患者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衰竭,虽有邪实,但终不耐猛攻之药。如《景岳全书·积聚》:“积聚渐久,元气日虚……愈攻愈虚,则不死于积而死于攻矣。”因而治疗当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此时气血阴阳俱虚,当以健脾养胃、益气养血、恢复正气为要。但因肿瘤“癌毒”潜伏于机体内,在充分扶正、顾护胃气的基础上可辨证加用三棱、莪术、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石见穿等化瘀解毒、抗癌祛邪之品,以补虚泄实,防止正虚邪恋以进一步损伤正气。正所谓“补其不足,损其有余”,在补虚同时不忘治实,双管齐下。
具体治疗时又应结合不同瘤种的病机特点,分清“痰、湿、瘀”三者的轻重程度及寒热属性,灵活运用清热化痰、凉血活血、温化寒痰、温里化饮之药,并配合清热养阴、温里助阳之品。如食管癌恶病质化痰祛瘀可用威灵仙、急性子、莪术、泽漆、瓦楞子等。胃癌恶病质化痰祛瘀可用莪术、炮山甲、土鳖虫、九香虫、五灵脂、泽漆、威灵仙、山慈姑等。肠癌恶病质逐瘀散结可用炙刺猬皮、土鳖虫、三棱等[9]。又脾为生痰之源,主运化水湿,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聚湿生痰。如《景岳全书》:“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盖脾虚则中焦不运,肾虚则下焦不化,正气不行,则邪滞得以居之。”选用健脾祛湿之药则扶正祛邪两不误。如白术、茯苓、薏苡仁等。最后,癌症恶病质以正虚为主,祛邪忌大量峻猛及以毒攻毒类中药,以免耗伤气血。
(3)难治性恶病质期以“调补后天”为要义
癌症恶病质患者,邪盛极而正衰极,此时不耐攻伐,只能予扶正治疗。从脏腑论,应以补益中焦脾胃为重点,癌症恶病质证候复杂,基于前述,气、血、阴、阳俱不足,此时,单纯的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补偏救弊之法很难奏效,诚如《灵枢·终始篇》:“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此时,治疗唯有从调补脾胃、重建中气入手,这也符合癌症恶病质以脾胃为中心的病机,可选小建中汤加减治疗,该方出自《金匮要略》,治疗虚劳之阴阳两虚证。此期患者本身已正气虚衰、癌毒内陷,应着眼于调补脾胃、扶助正气,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为目标,慎用苦寒之品,慎下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