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诊断
(1)病史询问和专科检查
详细了解既往抗菌药物使用、耐药和定植情况,发现感染的高危和隐匿部位,但相当一部分患者无法明确感染部位。
(2)实验室检查
全血细胞计数、肝肾功能和电解质检查,至少每3d复查1次。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等感染相关指标的检查对感染诊断有提示意义。
(3)微生物学检查
至少同时行两套血培养检查,如果存在中心静脉导管(CVC),一套血标本从CVC的管腔采集,另一套从外周静脉采集。无CVC者,应采集不同部位静脉的两套血标本进行培养,采血量为每瓶10 mL。如果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后患者仍持续发热,可以每隔2~3d进行1次重复培养。同时根据临床表现,对可能出现感染的部位进行相应的微生物学检查。除培养外,根据疾病情况,也应当进行其他微生物学检测,包括:
①微生物涂片
采集组织分泌物如下呼吸道标本、肛周样本,伤口创面和脓肿分泌物等进行涂片检测,是经济快捷发现病原菌的方法。涂片阳性且与培养结果一致,对病原学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可作为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依据。
②血清学检测
急性期血清学IgM抗体阳性对诊断有指导价值,恢复期IgG抗体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变化或IgM抗体由阴转阳具有回顾性确诊的价值。但粒缺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急性期血清学阳性检出率低。血清1,3-β-D葡聚糖试验(G试验)、血清或分泌物半乳甘露聚糖抗原试验(GM试验)阳性对侵袭性真菌病诊断有辅助价值。
③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
PCR和mNGS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出病原微生物,可作为病原学诊断的参考,但需结合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综合评估是否为致病菌。PCR检测血液或组织中微生物DNA/RNA含量,对某些病毒性疾病如疱疹病毒感染的诊断具有确诊价值。基于mNGS通过分析临床标本中微生物的DNA/RNA含量与丰度来判断致病菌,有望提高病原检测的敏感性,缩短检测时间,对罕见病原菌感染的诊断具有优势。但该技术临床应用尚需解决许多问题,如标本中人类基因组的干扰、检验质量良莠不齐、结果解释缺乏规范及结论易失信等,目前尚不作为常规临床检测方法推荐。
(4)相关感染部位的评估和影像学检查
X线、CT、B超、PET-CT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