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肺炎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2025年08月10日
3.放射性肺炎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放射性肺炎是近现代才形成的新兴病种,伴随着放射治疗而出现,仅有几十年的历史,故而没有中医古代史料记载,且放射性肺炎的中医病名也尚未有定论,对中医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然抛开其形成原因,就症状而言,放射性肺炎与中医学肺系疾病的“肺痿”“肺痈”“喘症”相类似,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功能障碍、咳嗽咳喘、发热、胸痛等。
(1)伏邪理论
放射性肺炎(PR)的病情进程符合中医伏邪的特点。所谓伏邪,《中医大辞典》将其定义为:“藏伏于体内不立即发病的病邪。”体内隐匿潜藏的伏邪,在机体正气尚旺之时不会发病,得体虚、感邪或情志、饮食、劳逸等诱导因素则发[3]。PR常见于始行放疗后的6月内,发病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随着放射剂量及放射次数不断累加而发病,即新感燥邪引发体内伏邪;二是每因天气变化,或情志不畅,或饮食不节,或他邪等致体虚,伏邪得虚而发病。在病程方面,放射肿瘤协作组放射性肺损伤分级标准的Ⅱ~Ⅳ级症状有病程时间长、迁延难愈的特点[4]。
(2)病理及病机的认识
该疾病病机主要为热毒瘀结于肺,耗伤阴血,导致瘀血,肺脉络失养,但随着放射性肺炎病程的延长,大多数患者将出现肺病及肾,肺肾气虚、肺肾阴虚,进而阴损及阳出现肾阳亏虚。目前,大多数专家认为放射性肺炎(PR)的病理基础是气阴两伤:以肺经为病变中心,病程中病邪易伤肺络,耗伤肺津,移热胃肠,损伤胃肠津液;甚者亦可内陷营血,燥伤肝肾真阴;肺乃肾之母,肺损及肾,病久则肺肾阴虚。
王雪凯[5]等人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对83篇中(西)医放射性肺炎文献进行筛选、分析,最终确定了热毒、阴虚、血瘀、气虚等7种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