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 程序管理

4.2.3 程序管理

4.2.3.1 施工准备阶段

施工准备阶段始于项目合同签订,是保证工程开工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期间主要工作包括开工程序办理、设计联络、设计交底、图纸会审、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方案)的审批、进场机具的报审、施工现场调查、开工报告办理、安全质量监督交底、安全质量文明施工交底等(图4-46)。

1.开工程序办理

项目开工前,建设单位应按照“上海市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申领程序”办理施工许可证,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应配合提交所需的书面材料。

2.设计联络

为确保施工图设计正常进行,须进行设计联络。设计联络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参加,设计联络的内容应形成文本并由参建各方签字确认。

3.设计交底

设计交底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参加,交底内容主要包括工程项目名称、工程设计范围、工程设计内容、专业间接口界面、施工注意事项、安全注意事项、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等,设计交底应形成会议纪要。

4.图纸会审

施工图纸应经设计单位正式签署,设计单位的出图章及强审单位的强审章应齐全。施工图纸经建设单位发放后,由设计单位组织监理、施工单位进行图纸会审,审图意见经参建各方签字确认(图纸会审单)后移交设计单位进行修改。

5.施工组织

(1)项目部选址组建。施工单位应按照合同选址、组建项目部,充分配置人员、办公用房及设施。

(2)施工组织设计报审。施工组织设计经施工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核、签章后,由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总监审核、签章,再经建设单位审批后实施。

(3)进场人员报审。施工单位“三类人员”(主要项目经理、安全员)、特种作业人员上岗证书应报监理单位审核。

(4)进场机具报审。施工单位拟进场主要机具、设备应报监理单位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场。

(5)人员培训。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管理和作业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包括技术培训以及施工单位组织的作业指导书、质量要求、安全规程的培训。

(6)施工图核对。施工项目部在收到设计文件后应进行核对,如发现问题应通过工作联系单向建设、设计、监理单位报告,收到问题回复后,编写图纸核对记录。

图4-46 顶管施工工程管理流程图

6.施工现场调查、跟踪

施工单位在工程开工前应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接口问题、施工条件及作业环境的调查,形成书面记录,必要时提交建设单位项目经理(主管工程师)。本工作是持续跟踪的动态过程,贯穿于施工阶段的大部分时间,对施工单位自身不能解决处理的问题,应通过工作联系单方式及时上报建设单位协调处理。

7.安全质量文明施工交底

开工前,建设单位质量安全管理部门应对设计、监理、施工单位进行项目安全、质量、文明施工交底,形成交底记录。

8.安全质量监督交底

建设、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参加由市安全质量监督部门组织的对本项目安全、质量监督计划交底,形成监督交底记录。

9.开工报告办理

施工单位提出开工申请、填写开工报告单,经监理单位审核、建设单位审批后形成开工报告单,项目正式开工。

4.2.3.2 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始于工程开工,止于管节内装饰完成,施工期间需要建设单位有力组织协调、参建各方的有效沟通与合作,以实现工期节点目标、保证质量安全。期间的主要工作包括设备材料的采购、检验,施工单位与相关方进场协议的签订,进场安全与技术交底,地基加固,顶管机安装调试,顶管机出洞,顶管顶进和管节拼装,顶管机进洞,井接头施工,防水堵漏,内部装潢施工等。

1.进场手续办理

施工单位应根据建设单位管理要求,进场前与工作井结构单位办理场地移交手续。

2.施工安全、技术交底

施工单位在施工开始前应组织对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形成书面交底记录。

3.设备、材料采购

(1)工厂监造和出厂验收。工厂监造/厂验包括顶管机、管节试拼装、传力衬垫、防水材料验收,由监理单位组织,参加单位包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总承包单位、设备制造单位,管节生产单位,传力衬垫和防水材料生产单位,监造前应编写监造/厂验大纲、监造实施计划,对设备制造、管节、传力衬垫、防水材料生产过程的质量和制造单位的质量体系实施监督,填写顶管机和管节、防水材料监造测试,检验记录,形成工厂监造/厂验会议纪要,并有相关单位签字盖章。

(2)到货检验。顶管机、管节、传力衬垫和防水材料到现场后,由监理、施工单位和供货商共同检验,依据合同确认型号、规格和数量是否符合要求,随车带来的资料、产品合格证等是否齐全,形成到货检验记录。

4.地基加固

1)地基加固前的工作

(1)出洞加固范围中如果原状土比较软,必须采取措施进行土体处理(水泥土回填),以防加固过程中地面下沉、桩机倾斜。如有必要桩基下可铺设跑板和钢板,加强地基承载力。

(2)地基加固前必须排摸工作井施工的实际情况(即有无坍方情况、地下管线和障碍物等情况,便于制定合理的地基加固工法)。

(3)在加固前及时排摸好管线情况,同时对加固单位进行一次专门管线交底,这些交底必须留下书面记录。顶管进出洞地基加固,实行开工令制度。

(4)地基加固前应事先通过开挖样沟或其他探摸措施,排查摸清管线的走向、障碍物的位置等。

(5)地基加固措施和加固范围应符合设计或施工组织、方案的规定。如工法有变更,应办理相关变更手续。加固过程中(桩位位置、加固深度等)如有变化应有相应的记录。

2)地基加固问题

(1)加固过程中遇到不明障碍物或其他因素,改变了原桩位,必须做好书面记录并及时上报,并采取有效的针对措施,确保加固质量。

(2)顶管进出洞处于承压水土层中,宜设降压井,已应对突发事件。

(3)当地基加固先做,结构后做的,在进出洞前要考虑位移因素,尤其在承压水土层中,应采取补加固措施后方可进出洞。

(4)冰冻法加固时要注意冻结管的焊接质量不能有砂眼现象,因为砂眼孔大,盐水循环后肯定会有泄漏,影响冻结的质量。另外,冻结管对接的电焊也不能有砂眼,因为在拔管过程中一旦断裂,处理起来就比较麻烦。

(5)地基加固养护龄期应达到规范要求(28天)。如龄期不足,必须用书面形式上报审批后,方可进出洞。

3)地基加固质量控制

(1)现场必须配备员工24h负责地基加固旁站工作,尤其是水泥的掺量、桩位的位置、垂直度和搭接情况,并且对槽壁和加固体之间加固的夹挡和两侧包角要进行重点监控,并填写“地基加固质量控制压密注浆记录表”、“地基加固质量控制旋喷桩施工记录表”、“地基加固质量控制搅拌桩施工记录表”。

(2)必须认真贯彻旁站制度,人员到位,认真记录,不仅仅对水泥用量要严格把关,同时对进场加固的设备要严格把关,一旦发觉钻头抱钻、喷嘴堵塞,安全阀和管路接头密封泄漏或压力过低,油管破裂漏油,注浆压力、有些高压管路未清洗彻底,浆液出现沉淀或其他杂物堵塞,造成浆液流量不够,加固体密实性差,造成浆液供应中断,出现断桩等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4)地基加固检测

(1)地基加固各类检测指标和检测项目和频率应达到设计和验收要求(如抗压试块、取芯报告、渗透系数、土块强度等)。

(2)取芯位置应避开推进轴线,取芯后应及时进行封孔填充处理。

5.顶管机验收

(1)顶管机出洞前必须严格根据顶管机验收大纲进行验收,尤其是重点保养部件(包括油箱、管路、阀件的清洁,油品等),另外发现问题必须及时处理,确保顶管机在出洞前的完好性。

(2)所有注浆管路要严格检查,不仅要保持畅通,而且管路内壁不允许存在结块等现象。

(3)盾尾的圆度应严格复核,复核情况应留有记录,便于拼装时调整管节盾壳之间的间隙及纠偏时有利于控制管节的碎裂。

(4)对顶管机性能、操作进行熟悉、培训,同时建议出洞前对系统中的油品污染度和水分进行取样抽检。

6.顶管始发

1)洞门复测

(1)顶管机下井前必须对洞门三维坐标和几何尺寸进行复核并做书面记录。

(2)如洞圈复测数据超出允许偏差范围必须用书面报告向相关部门。

(3)洞门中心应复测,偏差值过大应办理相关手续。

2)顶管基座复测

(1)顶管机基座定位后及顶管机就位后必须进行测量复核。尤其是基座前端、后端的平面和高程数据以及坡度,并作好书面记录。

(2)基座和后靠支撑体系的刚度、稳定性、加固支撑、定位(复测数据)应满足顶管机安全出洞。后靠支撑体系应经过验算,并有书面记录。

3)顶管始发前要求

(1)工作井结构形式(梁、柱、中板下翻梁等)应不影响顶管机正常出洞等。

(2)出洞前必须完成各类方案、施组审批(如顶管机吊装、用电、测量、监测、出洞等),并完成各类分部、分项交底。

(3)出洞影响范围内沿线建(构)筑物、管线等排摸清楚,布置有效的监测点,落实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和监测方案。出洞前应对控制点、水准点、测量程序、测量仪器等进行复核和检查。

(4)聚氨酯(不小于500kg)、注浆头子、管路、电箱、水泥(普通和瞬凝)、黄砂、水玻璃、海绵、木楔、回丝、棉花被、潜水泵、皮管等材料应备齐到位。压浆设备应调试完好。压浆人员应落实好。做到管节中、洞口中、顶管机上、地面上都能应急注浆。

(5)遇到承压水土层,宜设降压井,管线(尽可能开挖保护)、建(构)筑物有保护和监测措施。

(6)顶管机机刀头的位置必须进行检查(必要时用麻袋包裹防止损坏袜套),铰接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使用或事先固定住。

(7)插板的长度(宜控制30cm)以固定螺栓拧紧深度等应符合施工规范要求,顶进过程中需每日检查,合理调整插板位置。

(8)在洞门制作时,须预先在洞圈钢板周围预埋2根1寸注浆管,注浆管均布与顶管上部,通向洞圈里侧。在顶管机出洞时,即可用来观察洞圈内水位情况又可以作为备用注浆管路补充陶土粉浆液。

(9)合理安排好凿洞门和顶进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洞门凿除。

4)样洞勘测

(1)样洞数量。凿除洞门混凝土前必须进行样洞勘探,一般宜采用“米”字形,根据顶管机大小开3~5个样洞,严禁先凿除后开样洞。样洞有异常情况(渗漏)必须采取措施并及时上报,采取措施后应重新开样洞观察确认质量符合要求后方可凿除洞门混凝土。

(2)样洞观察。样洞可用钢筋插入并打开观测加固体强度情况(无人时样洞必须可靠封闭)探孔洞门过程中如发现有异常(如渗水、泥、砂等),出洞范围内有条件开挖保护的管线等应开挖出来保护。

5)顶管始发检查

项目部必须填写“顶管进、出洞质量检查表”,并在出洞前上报后方可进行出洞施工。

6)顶进前管线勘察

顶管机出洞前项目部必须对通道沿线路面、管线进行调查,布设沉降点、监控点。

7)沉降监测要求

(1)重要地下管线累计沉降超过±10mm(或有特别要求)、地面沉降超过(+10mm,-30mm)必须及时上报。施工过程中沉降值有超标现象,必须进行分析,采取措施,并保留书面资料。

(2)所有工程必须每半个月对所有的监测点复测一次,施工过程中要定期对监测的后视点和测点进行复核,严禁使用相对标高。

(3)项目部必须每天对轴线周边沿线建筑物及管线的现场加强巡视工作。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并及时上报。

(4)在顶管机顶进中测量负责人每周对地面监测点进行抽检复核,并作记录。在顶管机进洞后,每月对地面监测点进行抽检复核,并作记录,发现异常及时上报。

7.正常段顶进

1)管节标识

每环管节上必须在隧道走道板一侧同一部位用宋体400号标出施工班组的编号。例“2”表示顶进二班。便于追溯、考核

2)吊装孔封堵

当管节拼装完成后,必须马上对管节两腰的吊装孔用土、水泥等及时封堵。要求孔洞封堵后表面与管节环面平整无凹凸现象。

3)班前讲评会

每天早上项目部必须在施工前由技术负责人、安全员、质量员等召开质量讲评会,总结上一班顶管施工质量情况,使施工人员掌握目前顶管机施工参数、质量状况、注浆情况、顶管机里程、轴线、地面沉降及上方管线状况等。每天质量讲评会(重点放在地面沉降与轴线控制),须留下书面资料和照片。

4)顶管操作室布置

(1)最新地面沉降报表。

(2)最新顶管机顶进报表。

(3)通道轴线图(每天标出顶管机所处的具体位置)。

(4)地质图和管线图。

(5)通道设计轴线坡度。

(6)为使井下班组人员及时了解顶管机所处的土层、管线、障碍物等具体情况,在操纵室内应备有沿线排摸情况调查报告及标有隧道轴线、建(构)筑物情况的沿线排摸情况平面布置图,以此来调整顶进参数。

5)地面沉降控制

(1)监测点检查。开工前,必须对已布置的监测点逐一进行检查。尤其是顶管机顶进经过的一些重要管线,必须布置超前的、有效的监测点,不仅在管线上方布深沉点,而且管线附近也应布置相对点,并对这些点位进行跟踪复核。(必要时需安排潜水员或相关管线维保人员到场时时监护)顶进施工正常施工时每顶进50cm需对轴线上方地面测量沉降一次。

(2)后期地面沉降监测。顶管机进洞后,监测单位对隧道沿线地面急地下管线至少每半月复测一次,连续监测3个月以上,并直至其平均沉降速率经过连续三次复测<0.2mm/d后方可延长监测时间。

6)顶管机头轴线测量控制

每推(一箱土或20cm)箱土对顶管机头姿态测量一次,并记录开报表。单次测量变化值大于5mm需复测。复测结果相同的必须采取相对措施,如调整后顶千斤顶位置、数量。或启用机头铰接千斤顶调整纠偏。顶管通道道轴线超过±200mm;必须另行上报相关部门。严禁瞒报、迟报、修改轴线数据。

7)管节拼装及防水止水带

管节拼装后直接形成通道,所以其拼装质量好坏奠定了工程质量等级,必须在施工中严格进行质量控制。还有止水带粘贴质量好坏不仅关系到拼装时止水带是否位移,同时也是影响隧道渗漏水的关键工序之一,在施工时应严格控制和监督。

(1)管节拼装要求:

①拼装前必须对管节上的止水带进行检查,是否黏贴牢固,表面有无杂物。

②保证顶管机机头清洁,严禁积水、积泥、积浆,管节清洁。

③拼装前必须对止水条涂硅油润滑,严禁使用油脂润滑剂,洗手液润滑剂。

④拼装前必须擦清止水带上污染物(尤其是浆液污染),必须擦清多余的污染物。

⑤进场后的管节发生小的碎裂,必须及时进行修补。并严格控制管节修补强度。有质量问题的管节必须退货并作记录(如碎裂、裂缝等),碎裂管节。

(2)管节、止水带验收。管节、止水带进场验收工作必须重视,发现有质量问题的管节、止水带应及时进行标识、退货并做好记录。

(3)止水带粘贴及保护要求:

①地面防水制作区应有醒目标识牌,并挂牌标注区分完成防水制作的管节和未完成制作的管节。

②止水带粘贴前必须对管节周边的黏贴凹槽清理,去除灰尘杂物等。

③止水带粘贴后必须用木(橡皮)榔头敲击密实,敲击止水带。

④粘贴管节缓压层时要保证木板的接口处缝隙不大于3mm。

8)顶管顶进注浆

管节注浆是顶管顶进施工的一项重要工序。在顶管机顶进过程中,由于浆液质量不稳定,使注浆效果不佳,导致后顶力过大。

8.顶管接收

1)洞门复测

(1)顶管机进洞前必须对洞门三维坐标和几何尺寸进行复核并作记录。

(2)如洞圈复测数据超出允许偏差范围必须用书面报告向相关部门。

(3)洞门中心应复测,偏差值过大应办理相关手续。

2)顶管基座复测

(1)基座的刚度、稳定性、加固支撑、定位(复测数据)应满足顶管机安全进洞。

(2)顶管机进洞前必须与拆除顶管机单位明确好顶管机在基座上的位置,尤其刀盘下部的基座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防止顶管机拆除过程中刀盘失稳。

3)顶管接收前要求

(1)工作井结构形式(梁、柱、中板下翻梁等)应不影响顶管机正常进洞。

(2)进洞前必须完成各类方案、施组审批(如顶管机吊装、进洞等),并完成各类分部、分项交底。

(3)进洞影响范围内沿线建(构)筑物、管线等排摸清楚,布置有效的监测点,落实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和监测方案。进洞前应对控制点、水准点、测量程序、测量仪器等进行复核和检查。

(4)聚氨酯(不小于500kg)、注浆头子、管路、电箱、水泥(普通和瞬凝)、黄砂、水玻璃、海绵、木楔、回丝、棉花被、潜水泵、皮管等材料应备齐到位。压浆设备应调试完好。压浆人员应落实好。做到管节中、洞口中、顶管机上、地面上都能应急注浆。

(5)遇到承压水土层,宜设降压井,管线(尽可能开挖保护)、建(构)筑物有保护和监测措施。

(6)合理安排好凿洞门和顶进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洞门凿除。

(7)顶管机进洞中,一旦顶管机上基座后应及时清除轨道面上的障碍物,便于确认机头是否在基座轨道上,防止突出的刀盘铲坏基座轨道,影响顶管机正常进洞。

4)样洞勘测

(1)样洞数量。凿除洞门混凝土前必须进行样洞勘探,一般宜采用“米”字形,根据顶管机大小开3~5个样洞,严禁先凿除后开样洞。样洞有异常情况(渗漏)必须采取措施并及时上报,采取措施后应重新开样洞观察确认质量符合要求后方可凿除洞门混凝土。

(2)样洞观察。样洞可用钢筋插入并打开观测加固体强度情况(无人时样洞必须可靠封闭)探孔洞门过程中如发现有异常(如渗水、泥、砂等),进洞范围内有条件开挖保护的管线等应开挖出来保护。

5)顶管接收检查

项目部必须填写“顶管进、出洞质量检查表”,并在进洞前上报后方可进行进洞施工。

4.2.3.3 竣工移交阶段

1.预验收

预验收是在施工单位对工程进行内部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组织竣工验收前,由监理单位组织对施工单位报送的竣工资料进行审查,并对工程实体质量进行检查验收。对存在的问题,应及时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整改完成后,由总监理工程师签署预验收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向建设单位提出竣工验收质量评估报告及相关监理资料,然后参加由建设单位组织的竣工验收。

2.竣工验收

(1)建设单位收到工程竣工报告后,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和其他有关方面的专家组成验收组,制定验收方案。

(2)建设单位应在工程竣工验收前将验收的时间、地点及验收组名单书面通知负责监督本工程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

(3)建设单位组织工程竣工验收: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分别汇报;审阅工程档案资料;实地查验工程质量;评价形成竣工验收意见。

(4)竣工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及时提出工程竣工验收报告。

3.工程移交

顶管施工单位工程竣工后,应及时将隧道移交给结构施工单位,并在建设单位、监理在场的情况下,签署书面移交协议。

4.2.3.4 质保阶段

(1)在合同质保期内,施工单位应确保发生隧道质量缺陷时,及时响应处理。

(2)合同质保期满后,施工单位可向建设单位申请返还抵押的质保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