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网络化的特征日趋明显。为满足网络化建设的要求,国内诸如北京、广州等城市经过认真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管理体系,上海建设管理者也在建设过程中逐步改进管理方法,持续完善各项举措,形成了一套富有地方特色的建设管理模式,尤其几个富有成效的措施颇具借鉴意义。
1.专题推进
每月定期召开工程专题推进会,参加人员有申通集团主要领导、各施工单位的上级分管领导、各项目公司主要领导、申通集团各部室负责人。通过会议了解各线的进度情况,协调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督促施工单位解决质量、进度、资金等各种问题。
专题推进至少有两个明显的优点,一是各方沟通及时有效,二是形成了各施工集团争先创优的格局。
2.社区联动
建设过程要求项目公司与区政府有关部门党建联建,施工单位与邻近街道居委党建联建,实现建设管理与社区联动的格局。
通过党建联建,构建了建设者与邻近居民的沟通平台,充分发挥街道、居委的居民工作优势,创造居民理解建设、支持建设的局面,也促进了建设者了解居民诉求,有效降低施工扰民影响。
3.专业协同
根据网络化建设的需求建立了由设计、监理、申通集团不同部门参与的装修、轨道、盾构等专业协同小组,负责统一建设标准、协调资源配置等工作。
世博前高峰施工时有100多台盾构同时推进,为解决资源统筹的问题,申通集团适时成立了盾构工作小组,将上海建设市场上的盾构统一调配,排定每台盾构的工作时间与工作顺序、最大限度发挥每台盾构的工效。
在盾构工作组成效显著的基础上,又适时成立了管片、装修、轨道等工作小组,各工作小组集中了相关专业有经验的管理者,统一了相关专业的建设标准,协调了市场资源,有力保障了网络化的高强度建设需求。
4.换乘预留
根据线网规划与建设计划,为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封交,降低后续项目建设难度,在新线建设时将近期即将建设线路的换乘车站一次建成,预留未来建设的条件,实现换乘车站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分期开通。
5.银团融资
世博前轨道交通总投资约2000亿元,经与有关银行协商,各大银行组成银团为轨道交通建设提供贷款。通过银团贷款降低了利率,保障了供给。同时,申通集团统筹了各项目资金,成立资金中心,努力实现零库存,从而有效降低了利息支出。
6.市政同步
在轨道交通建设的同时,根据区域市政特点,部分区间与车站与市政道路、绿化、管线、桥梁、过街通道、道路下立交同步建设、同步开通,有效利用了建设周期,降低了建设成本,也美化了轨道交通周边环境。
7.投资监理
建设过程引入投资监理,投资监理编制项目投资控制目标,招标前制定投标限价,支付前审核工程款申请,建立台账支撑合约管理,全过程跟踪合同变更,配合审计完成竣工决算。通过全过程的投资监理介入,有效规范了项目公司合约管理,控制了投资。
8.轨道交通网络建设探索
当然,尽管上海已建成里程数位居世界前列的轨道交通网络,建设过程中对于建设模式的探索在国内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在理念更新、技术进步、资源共享等方面还有提高的余地。具体如下:
1)理念更新
轨道交通建设过程应进一步强化规划先导、以人为本的理念。
(1)功能需求优先、建设形态适宜
轨道交通网络规划量化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除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明确的公里数外,可研究考虑将一定区域内到达时间、不同区域每平方公里的线路长度、每百万常住人口的线路长度等纳入规划量化指标体系。并结合城市经济发展需求与实力,按照这些指标体系的要求制定初、近、远期的建设及计划。指标体系中每项指标具体数值可借鉴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经验,结合城市发展定位开展研究。
建设规划阶段对于技术路线选择应突出功能需求。采用地下线路或高架线路、小编组或大编组、A车或C车、轨道电路或CBTC,应以功能需求为重点,综合考虑环境要求、发展趋势、产业水平、综合造价、国际关系等各种因素充分论证,避免先入为主。
规划控制除考虑线路实施可能性外,还应考虑出入口、风井等附属设施的因素。出入口设计应因地制宜,远郊线路车站与出入口还需强调规划预留的概念。
中心城区以外应结合直达性与区域发展兼顾。远郊线路站间距应适当加大并考虑越行的可能性。
(2)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分两方面,一方面是建设成品要尽可能方便乘客与运营管理人员,另一方面建设过程要尽可能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尽可能改善建设者的居住、生产环境。
通过后评估收集乘客意见、运营意见,然后修正设计标准、建设规范,进一步方便乘客。通过文明施工措施研究降低施工噪音、扬尘。通过工艺改善,设计优化,减少基坑变形,保证周边环境安全,尽可能减小基坑、盾构施工时对邻近建筑物、管线的影响。
2)技术进步
兼顾产品成熟与技术发展趋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大干快上应尽可能采用成熟产品、成熟工艺,但不环保,趋于淘汰的技术与产品必须下决心摒弃。在网络完善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大科研力度,形成研究、试用、推广、改善、提高的循环机制,同时避免盲目求新颖、武断追先进。无论网络建设初期还是后期,均应与时俱进研究、引入适合地区特点的管理方法与手段,避免重复错误或遗憾,破解技术难题。以技术进步破解工程难题,控制综合投资,提高总体效率。
3)管理创新
在建设管理中推出了诸多创新举措,比如BIM应用、Greata办公系统、3G管理平台等。其中,3G管理平台是以3G管理法概念(Group:全员参与;Grade:指标量化、等级化,排名级差化,分阶段提高、整体改善;Great:追求卓越、管理精致、创造品牌)为指导,结合计算机、移动设备、网络技术和无线传输技术,利用对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质量及文明施工检查标准的人性化、精细化和标准化建设成果以及配套的管理制度,建立的信息化管理平台。3G管理平台的应用,在方便管理人员现场管理、实现离线考核、在线上传数据和查看检查结果等功能的同时,将现场检查办公与领导集约管理有效地组织在一起,将现场情况及时、客观地反馈回来,并通过排名公示等手段,达到警示约束参建单位进行不良行为整改的目的;在实现管理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的同时,有效提升了现场管理水平。
4)资源共享
土地资源不可再生,停车场、车站、出入口、风井应充分与区域规划相结合,实现公共设施与地块开发多方共赢的格局。探索制定适宜的规划政策与利益共享机制。
体车场、主变、控制中心集约化规划与建设也是资源共享的重要课题。上海1号、2号线控制中心已试验共享,多条线路已实现主变共享,9号、12号、14号线实现停车场共享合建,17号线也将实现停车场与房建项目开发合建。后期线路建设应尽进一步考虑停车场大架修、主变等设施设备的共享。
上海轨道交通近20年发展迅速,有一些成功做法,值得总结、推广;也有一些经验教训,需要提高完善。在今后的建设管理中,应在融资模式、技术领先等方面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因地制宜,为下一轮全国各地将进行大规模轨道交通建设作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