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4 杂散电流

12.7.4 杂散电流

1.参比电极安装

1)硫酸铜参比电极安装时发生漏水现象

(1)原因分析:①参比电极螺纹处未用白防水胶带缠,导致漏水;②灌浆孔处未清理干净,仍有杂质;③安装的参比电极未抒紧,密封性不够(图12-47)。

图12-46 增加电缆皮保护的卡子

图12-47 参比电极处漏水严重

(2)预防措施:①在准备要安装的参比电极螺纹处用白防水胶带多缠绕几圈;②用钢丝刷子在灌浆孔处仔细清理干净,不得有铁锈或沙子等污垢,确定其与灌浆孔连接紧密;③用自制的C型扳手卡在参比电极预留的孔洞处将参比电极抒紧,确保密封好不漏水(图12-48)。

图12-48 正确安装的硫酸铜参比电极

2)氧化钼参比电极安装时未能全部埋设下去,导致“露头”现象

(1)原因分析:①孔底部未敲击平整,孔内碎石未清理;②孔深不够,未大于160mm。

(2)预防措施:氧化钼参比电极直径为48mm,长为156mm,用水钻(钻头为M60)钻一孔深大于160mm的孔洞,将孔底部尽量敲击平整,并清除孔内碎石,保证参比电极安装后不会出现“露头”现象。

2.智能传感器

智能传感器安装不符合规范及二次配线问题:

(1)原因分析:①接线时未完全抒紧端子排,导致接线不牢靠;②未按照横平竖直的原则保证二次接线的美观和技术要求;③传感器未按要求离墙安装,导致从隧道壁流下的水进入传感器中,烧毁电路板;接线完成后未对箱体进行密封,导致电路板受潮,影响使用;④未按要求穿管及安装卡子,且未对电缆进行绑扎。

(2)预防措施:①传感器端子排需严格检查,有不合格的需更换,接线时保证线与端子排连接牢靠;②传感器测量电缆采用1×2.5mm2电缆;与走行轨连接采用黄色电缆,参比电极连接采用绿色电缆(注:硫酸铜参比电极处1×2.5mm2的测量线需沿侧向平台的悬臂梁下方处),在进行接线,严禁其出现在侧向平台板上方,以免使其受到踩踏,影响美观,测试端子连接采用红色电缆,各个测量电缆需穿黑塑料管,且在墙上时需用PVC管保护并用直角弯头保证横平竖直,走向美观,保证二次配线的横平竖直,接线牢靠,且接线完成后需用密封圈或防火泥对传感器进行封堵,以免进水;③传感器安装时需在传感器底部加戴一个螺帽,以保证其离墙安装,使隧道壁的水不易渗入传感器内部,防止烧毁电路板,且接线完成后需用防火泥等材料对箱体进行密封,使其不要受潮;④电缆沿隧道壁或道床敷设时,需穿PVC管进行保护,PVC管两端用固定卡固定后,每隔800mm用一个固定卡固定或者不大于800mm平均分布固定卡;通信电缆及电源电缆拐弯时用黑胶管保护(1×2.5mm2线拐弯时用PVC弯管),黑胶管固定和PVC管保护一样;电缆过道床旁水沟时需穿钢管保护;传感器电缆在区间敷设时,沿既有干线电缆支架敷设,通信电缆与变电所控制电缆同层敷(即第四层)设,电源电缆与动力照明电缆同层敷设(即第三层),且绑扎时需每三个支架进行一次绑扎(图12-49、图12-50)。

图12-49 智能传感器二次接线图

图12-50 智能传感器二次接线图(正面)

3.监测装置

(1)监测装置安装不规范的原因分析:①监测装置安装与墙面上,距地面1.2m,由于安装时未用水平尺对箱体进行矫正,致使设备安装歪斜,不美观;②电缆槽为1.2m,需先安装电缆,后安装监测装置,才能做到设备与电缆槽无缝隙、密贴;③电缆未按要求穿管、绑扎,不美观。

(2)预防措施:①监测装置安装于各车站控制室内,距离地面1.2m处安装,其接线孔位于设备下部,电缆、接线等通过在其安装处地面上开孔由夹层内引入,为保证安装平直,需用水平尺调整监测装置的位置,保证其水平,不产生歪斜的现象;②为做到电缆槽与设备无缝隙,我们应该先安装电缆槽,先将电缆槽安装并调整完成,再安装监测装置,使其之间不会出现缝隙;③从地面开孔处至监测装置下部的进线端安装电缆线槽,电缆在线槽内固定,且电缆线槽需用软铜绞线与变电所内接地扁钢连接,电缆在敷设路径上沿既有电缆桥、支架敷设,通信、控制电缆与变电所控制电缆同层敷设,电源电缆与动力照明电缆同层敷设,屏蔽超五类网线路径为监测装置至控制信号屏电能数据采集系统综合通道交换机,且此网线需穿软管保护。

4.排流柜

(1)排流柜一次电缆未按要求做好施工工艺原因分析:①压接一次电缆的铜鼻子时,操作空间有限,且电缆剥切时尺寸不够,未完全进入铜鼻子内,导致压接不紧;②未按要求穿管、安装卡子及绑扎;③柜体未封堵。

(2)预防措施:①压接一次电缆时,需严格比对铜鼻子的长度,在电缆上做好记号后再对电缆进行剥切,用压接钳时,需确定相应的压接齿,用力压紧保证铜鼻子与电缆压接稳固,不得出现松动现象;②接线完成后需用防火板及防火泥对电缆孔洞进行封堵,封堵时注意工艺美观,如若车站内无主排流端子,则连接时选择最近的道床连接端子;③各路电缆在电缆端头处悬挂电缆标识牌,标识牌内容需包含电缆类型、规格型号、电缆始末点等;电缆在敷设路径上沿既有电缆支架敷设,在地面固定及过轨时需用PVC管进行保护,PVC管两端用固定卡固定后,每隔800mm用一个固定卡固定或者不大于800mm平均分布固定卡;拐弯时用黑胶管保护,黑胶管固定和PVC管保护一样;电缆过道床旁边水沟时需用钢管进行保护(图12-51、图12-52)。

图12-51 排流柜接线(一)

图12-52 排流拒接线(二)

5.道床连接线

(1)道床连接线安装不美观,未按要求连接原因分析:①道床连接线处的螺栓易生锈,螺栓不抒紧;②且弯曲方向不一致,热缩管不牢靠,易脱落;③连接线有些过长;④道床连接线处的螺栓需保证一平一垫;⑤有时会出现未安装“漏装”的道床连接线。

(2)预防措施:①固定道床连接线时,需保证用不锈钢螺栓,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②道床连接线的弯曲方向规定为一个方向即统一朝向水沟侧,保证工艺美观,制作的道床连接线需仔细认真对每一个进行两头热缩,保证热缩管热缩到位,不脱落;③道床连接线的长度不得大于两个铜端子直线距离加10cm,即弯曲弧度不易过大,不得超过水沟的边沿;④保证一平一垫,必须抒紧,保证铜鼻子与铜端子之间无缝隙、无松动情况发生;⑤安装道床连接线时,认真排查,不得出现漏装或不装的情况发生,对于实在无法安装的铜端子需及时和轨道单位沟通,防止漏装现象(图12-53)。

图12-53 道床连接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