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 醋

食 醋

【概述】食醋为米、麦、高粱、玉米、红薯或酒、酒糟等为原料酿成的含有乙酸的液体。全国各地均产。别名苦酒(《伤寒论》)、淳酢(《本草经集注》)、酰(《别录》)、米醋(《食疗本草》)、酸醋、酢酒。味酸甘苦,性温。归肝、胃经。功用解毒杀虫,活血化瘀,安蛔止痛,止血,开胃消食。用于解酒,解鱼蟹肉菜毒。还用于瘀血阻滞之癥瘕积聚,蛔虫腹痛,食欲不振等。内服:煎汤,10~40 ml,最大量不超过100 ml。

【文献辑萃】《医海拾零》曰:“饮酒过多,酌饮醋有解酒作用”。《随息居饮食谱》言:“开胃,养肝,强筋,暖骨,醒酒,消食,下气辟邪,解鱼蟹鳞介诸毒”。《本草汇言》记载:“醋,解热毒,消痈肿,化一切鱼腥水菜诸积之药也”。《名医别录》言:“消痈肿,散水气,杀邪毒”。《本草备要》:“醋,散瘀,解毒,下气,消食,开胃气”。《本草拾遗》曰:“治产后血运,除癥块坚积,消食,杀恶毒,破结气,心中酸水痰饮”。《日华子本草》言:“治产后妇人并伤损,及金疮血运;下气除烦,破癥结。治妇人心痛,助诸药力,杀一切鱼肉菜毒”。《本草纲目》曰:“大抵醋治诸疮肿积块,心腹疼痛,痰水血病,杀鱼肉菜及诸虫毒气,无非取其酸收之意,而又有散瘀、解毒之功”。《医林纂要》言:“泻肝,收心。治卒昏,醒睡梦;补肺,发音声;杀鱼虫诸毒,伏蛔”。《本草再新》记载:“生用可以消诸毒,行湿气;制用可宣阳,可平肝,敛气镇风,散邪发汗”。《现代实用中药》述:“用于结核病之盗汗,为止汗药;又伤寒症之肠出血,为止血药”。

【现代研究】现代营养学分析表明,醋的具体物质有高级醇类、3-羟基丁酮、二羟基丙酮、酪醇、乙醛、甲醛、乙缩醛、乙酸(含量3%~5%)、琥珀酸、草酸及山梨糖等糖类。醋作为调料,不仅有调味作用,还可以刺激神经中枢,促使消化液增多,具有增加食欲、助消化的作用,还可以提高对食物中钙、磷、铁、维生素等的吸收利用率。醋内含有的糖类及有机酸可以抑制酒精的吸收,减缓酒精的刺激作用,并能和酒精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减少体内乙醇含量,其本身的酸味,又能有效控制酒后恶心反酸、呕吐的症状,增加食欲。醋能扩张血管,防治心脑血管病。醋还具有抑制和降低人体内过氧化脂质的形成,促进物质代谢,调节血液的酸碱平衡。此外,醋对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甲型链球菌、卡他球菌、肺炎双球菌及流感杆菌等细菌等都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可预防肠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此外,还可以治疗胆道蛔虫病、蛲虫病。

【解酒方选】

1.米醋解酒法:米醋30 ml饮服,或用食醋烧1 碗酸汤,服下,用于饮酒过量。(《医海拾零》)

2.糖醋解酒法:食醋30 ml加入白糖5 g溶化后饮。

3.糖醋姜汤醒酒法:取50 ml米醋或陈醋,加25 g红糖、3片生姜,煎汤饮服,可减轻酒精对人体的损害。

4.糖醋萝卜解酒法:食醋与白糖浸蘸过的萝卜丝(1大碗),吃服。

5.糖醋白菜解酒法:食醋与白糖浸渍过的大白菜心(1大碗),吃服。

【使用注意】脾胃湿甚、痿痹、筋脉拘挛及外感初起者忌服。陶弘景曰:“酢酒不可多食之,损人肌脏耳”。《千金·食治》曰:“扁鹊云,多食酢,损人骨”。孟诜曰:“多食损人胃”。“醋,服诸药不可多食”。《随息居饮食谱》:“风寒咳嗽,外感疟痢初病皆忌”。胃溃疡和胃酸过多患者不宜食醋,低血压者应忌,老年人在骨折治疗和康复期间应避免吃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