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 菰

蛇 菰

【概述】蛇菰为双子叶植物纲蔷薇亚纲蛇菰科蛇菰属多年生寄生肉质草本植物。蛇菰属全世界约80种,分布于亚洲和大洋洲热带和亚热带。我国产19种,云南境内有12种,为多种民族民间用药。蛇菰雌雄异株,雄株高10~30 cm,雌株高5~10 cm。根状茎肥厚,球形或块状,不规则分裂,黄褐色。花茎黄褐色,生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鳞片,近互生。穗状花序顶生,花单性,雄花序长10 cm,雌花序卵形,长1.5~3 cm。别名葛乳、葛花菜、葛菌、红血莲、螺丝起,又称角菌、铺地开花、鹿仙草、地红果、仙人头等。该植物分布于我国台湾、广东、江西、湖北、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区,常被误认为是真菌类植物,通常见于海拔1000~2000 m的山坡竹林或阔叶林下,寄生于林中木本植物的根上。夏季采,洗净晒干。蛇菰全草入药,性寒,味苦、涩,无毒,归肺、大肠经。具有清热醒酒,止血生肌,调经活血,补肝益肾之功效;又可行气止痛。用于咳嗽吐血,虚劳出血,腰痛,痔疮肿痛,指疔。用法用量:3~6钱。煎服可解酒醉,外用适量,捣烂调以麻油敷患处,治直肠脱出。

【文献集萃】我国是把蛇菰入药最早的一个国家,历代本草也有记述,《本草纲目》有较详细记载,书中第28卷菜部称蛇菰为“葛花菜”和“葛乳”,并详细指出,“诸名山皆有之,惟太和山采取,云乃葛之精华也”,又称“秋霜浮空”如芝菌涌生地、其色赤脆、盖罩类也。气味甘苦,无毒,主治醒神、治酒积。《本草纲目拾遗》对蛇菰的记载亦详,该书8卷,诸菰部称“葛乳”,名山皆有,亦产高州。《奥志》高州多种葛,秋霜时,有葛乳涌生地上,如芝如菌、赤色,时甘脆微苦,乃葛之精华也,亦曰葛罩。濒湖仅据《太和山志》,其载醒酒,与酒积成疾,他皆未及。性凉、解肌热、散风火及阳明风热斑疹。清热,解毒,醒酒。治风热斑疹,肺热咳嗽吐血,血崩,痔疮。《四川中药志》谓之:“清肺热,解热毒。治咳嗽吐血,血崩及痔疮肿痛。”《湖南药物志》曰:“指生蛇头疔,小儿阴茎肿,捣烂敷患处。”

【现代研究】现代研究发现,蛇菰有抗哮喘、抗肿瘤、抗炎镇痛、保肝、解酒毒等作用。蛇菰中含有三萜类、苯丙素类、甾醇类、鞣质类、黄酮类及其苷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三萜类、苯丙素类及黄酮类均具有抗氧化活性。研究证明,疏花蛇菰、思茅蛇菰、隐轴蛇菰及杯茎蛇菰均含有多糖、黄酮、蒽醌及强心苷等类成分,临床试用于肝炎和肝硬化有一定疗效[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8,5(4):29-31]。研究发现,蛇菰解酒毒后小白鼠血中乙醇浓度为0.95±1.78g/L,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与葛根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说明蛇菰对酒精性肝脏具有修复作用,能降低酒毒,且毒理实验证实其安全无毒。其解酒机制推测可能与在乙醇代谢中起主要作用的醇氢脱酸(ADH)和在肝脏结合解毒过程中关键的谷胱甘肽转移酶有关[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3(6):347-349]。筒鞘蛇菰提取物能够降低血液中乙醇含量,促进乙醇在体内的代谢,从而起到一定的醒酒功效[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6,(82):289-291]。且筒鞘蛇菰醇提取物的醒酒效果比水提取物的效果要好[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1)Z163]。筒鞘蛇菰提取物可以提高ADH、ALDH、SOD、GSH-PX 的活性,加快乙醇在体内的代谢,减少自由基在体内的蓄积,降低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从而起到保肝护肝的作用。[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2958-2960]

【解酒方选】

蛇菰适量,煎水,饮酒前服用,可以防止酒醉。广西瑶族和黔南布依族民间有酒前服用蛇菰解酒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