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茶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茶的芽叶,茶叶,又名茗。性凉,味苦、甘。具有清热除烦,清利头目,消食化积,通利小便,解毒的功效,适用于热病心烦口渴,暑热证,风热头痛,目赤,神昏,多睡善寐,还可治疗宿食停滞,痢疾,肠炎,消化道溃疡,以及小便涩治。外用可治烧伤、烫伤。茶叶能提神醒脑,其功效可概括为上清头目,中消食滞,下能利尿。本品还可作为健身减肥饮料。常用量:3~5 g,沸水冲泡。

【文献辑萃】《本草纲目》言:“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清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浓煎,吐风热痰涎。”《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三年久陈者入药,新者有火气。”《新修本草》曰:“下气消食。”《日用本草》载其:“除烦止渴,解腻清神。”《本草求真》记载:“凡一切食积不化,头目不清,痰涎不消,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凡一切便血,吐血,衄血,火伤目疾之症,服之皆有效。”《随息居饮食谱》言其:“清心神,凉肝胆,涤热,肃肺胃。”

【现代研究】茶的香气成分主要为挥发油。茶的儿茶素类似咖啡碱,有兴奋神经、振奋精神、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作用,并能加快心跳,促进血液循环。茶的“醒酒”作用,早在三国(魏)张楫《广雅》中就有记载。众多学者认为其解酒的主要成分是茶多酚。实验证实,茶多酚能够有效抑制小鼠的兴奋性,减轻共济失调症状,并能降低小鼠的死亡率,这表明茶多酚对实验性小鼠有解酒作用[茶叶,2003,29(3):45-47]。另外,茶多酚对酒精性肝损伤也有良好的治疗和保护作用[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134-135]。茶叶的粗提物,没食子酸表儿茶素酯能够对抗乙醇代谢后引起的乙酸和丙酮的升高,降低血中酸浓度,减轻不良反应。研究表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可减轻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脏的炎症与坏死,其可能机制包括降低内毒素血症,抑制Kupffer细胞活性与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与分泌[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1):50-56],还与调节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有关[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1):847-850]。实际上,茶中许多成分都利于解酒,如含有的糖类可以保护肝脏;茶中的咖啡碱能够使人大脑兴奋、清醒,让被酒精冲昏了的头脑清醒一些,从而达到“醒酒”的效果。茶还可以稀释酒精,促进胃肠蠕动,减少酒精的吸收。

【解酒方选】

1.解酒茶:以湖北神农架原始富硒野山茶、紫葛花、葛根、枳椇子等为主料,经过现代生物技术加工而成。它能迅速将乙醇排出体外,并且消除乙醇在肝、胃中的积淀,从而达到醒酒护肝、健胃、养生的目的。每次1袋,开水冲服。

2.陈茗粥解酒法:陈茶叶10 g,大米100 g。茶叶择净后,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煎水取汁,然后加入大米煮为稀粥。此方具有消食化痰,除烦止渴,兴奋提神,清热止痢的功效,常用于食积不消,过食油腻,饮酒过量,口干烦渴,多睡不醒,赤白痢疾等。每日1剂,分别于上午和下午温服,连服2~3 d。

注:失眠、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忌用。空腹、发热、便秘者不宜。活动性消化道溃疡患者不宜。服此粥时,不宜服用人参等滋补类药物。

3.茶蜜粥解酒法:陈茶叶5 g,蜂蜜适量,大米100 g。茶叶择净后,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煎水取汁,然后加入大米煮为稀粥,待粥熟时加入蜂蜜,再煮一二沸即可。此方具有消食化痰,除烦止渴,兴奋提神,清热止痢的功效。常用于食积不消,过食油腻,饮酒过量,口干烦渴,多睡不醒,赤白痢疾等。每日1剂。

【食用注意】喝茶有利于解酒,但喝茶也要有讲究。一般来说,最好选择红茶解酒,因为红茶中含糖量更高。另外,茶的浓度不宜太高,否则茶中的咖啡碱可能会增加心率而加重心脏负担。由于含具有收敛性和酸涩味的鞣质(茶单宁),本品能溶解脂肪,消食解腻,减轻动脉粥样硬化,肥胖者可多饮,而瘦人不宜多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