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 榔

槟 榔

【概述】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干燥成熟种子。以海南产量最多,质量最好。槟榔,又名榔玉、宾门、青仔、国马、大白、花大白、大腹子、海南子、花槟榔。本品首载于《上林赋》,名“仁频”。入药首见于李当之《药录》。性温,味苦、辛,归胃、大肠经。具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的功效。本品驱虫谱广,对绦虫、蛔虫、蛲虫、钩虫、姜片虫均有驱杀作用,而治绦虫证疗效较好;还善行胃肠之气,消积导滞,治疗食积气滞,腹胀便秘;还可治疗水肿实证,二便不利,及寒湿脚气肿痛及湿热泻痢等。常用量:3~10 g,煎服。生用力佳,炒用力缓;鲜者优于陈久者。

【文献辑萃】《名医别录》言:“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伏尸,疗寸白”。《本草纲目》记载:“岭南人以槟榔代茶御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盖食之久,则熏然颊赤,若饮酒然,苏东坡所谓‘红潮登颊醉槟榔’也。二曰醉能使之醒,盖酒后嚼之,则宽气下痰,余酲顿醒,朱晦庵所谓‘槟榔收得为祛痰’也。三曰饥能使之饱。四曰饱能使之饥。盖空腹食之,则充然气盛如饱;饱后食之,则饮食快然易消。又且赋性疏通而不泄气,禀味严正而更有余甘,有是德故有是功也。”《唐本草》载:“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敷疮,生肌肉止痛。烧为灰,主口吻白疮。”《日华子本草》言:“除一切风,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健脾调中,除烦,破癥结,下五膈气。”《随息居饮食谱》载:“宣滞破坚,定痛和中,制肥甘之毒。且能坚齿,解口气。”《本草备要》曰:“攻坚去胀,消食行痰,下水除风,杀虫醒酒。”

【现代研究】含生物碱0.3%~0.6%,主要为槟榔碱,其余有去甲基槟榔碱、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次碱、异去甲基槟榔次碱、槟榔副碱、高槟榔碱等,均与鞣酸结合而存在。还含有脂肪油14%,其中脂肪酸有月桂酸、棕榈酸、肉豆蔻酸、十四碳烯酸、油酸、亚麻酸、硬脂酸等。此外还有鞣质及槟榔红色素。槟榔对绦虫、蛲虫、钩虫、蛔虫、肝吸虫、血吸虫均有麻痹或驱杀作用。对流感病毒、皮肤真菌、幽门螺旋杆菌均有抑制作用。槟榔碱有拟胆碱作用,能兴奋胆碱受体,从而促进汗腺、唾液分泌,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增加肠蠕动,滴眼可使瞳孔缩小。此外,槟榔中分离的聚酚化合物具有防癌抗癌的功效。

【解酒方选】

1.槟榔茶解酒法:槟榔片10 g。代茶饮,若在饮酒的同时饮用此茶更好。槟榔有消食、醒酒、宽胸腹、止呕吐的作用。饮酒的同时喝槟榔茶,既解酒又消食,一举两得。

2.槟榔粥解酒法:槟榔10 g,大米100 g。将槟榔择净,加适量清水浸泡5~10 min,煎水取汁,加大米煮成稀粥即可。此方具有下气、消积、杀虫之功效。常用于食积气滞,泻痢后重,以及多种肠道寄生虫病等。亦可用于解酒醒酒。每日1~2剂。

3.榔术猪肚粥解酒法:槟榔10 g,白术30 g,猪肚150 g,大米100 g,适量调味品。猪肚洗净切块后,与槟榔、白术同煮,煮至猪肚熟后,去渣取汁,再加大米煮粥服食。猪肚可取出调味佐餐。此方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之功效。常用于治疗酒后倦怠少气,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不爽等。

4.槟榔陈皮汤解酒法:槟榔与陈皮各10 g。二药择净后,放入茶杯中,加适量沸水,密封浸泡10 min即可饮服。此方具有行气消食的作用。适用于酒积腹胀,恶心欲呕。每日1~2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