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参
【概述】西洋参为五加科人参属草本植物西洋参的干燥根。主产美国、加拿大、法国,我国也有栽培。别名洋参、花旗参、佛兰参、正光结参、广东人参、美国人参、正面参、顶光参、泡参。选取生长3~6年的根,于秋季挖采,除去分枝、须尾,晒干。喷水湿润,覆盖湿布,夏秋润2天,冬春润3天,撞去外皮,再用硫黄蒸熏,晒干后,其色白起粉者,称为粉光西洋参。挖起后即连皮晒干或烘干者,为原皮西洋参。均以条匀、质硬、体轻、表面淡棕黄色或类白色,横纹紧密、气清香、味浓者为佳。一般又以野生者为上品,栽培者次之。西洋参味甘、微苦,性凉。归心、肺、肾经。功能补气养阴,清虚火,生津止渴。用于气虚阴亏,内热,咳喘痰血,虚热烦倦,消渴,口燥咽干。每日3~6 g,或多至9 g。泡茶,煎汤,煎膏均可。
【文献辑萃】《本草求原》曰:“清肺肾,凉心脾以降火,消暑,解酒。”《医学衷中参西录》言:“补助气分,并能补益血分。”《本草从新》曰:“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倦,虚而有火者相宜。”《药性考》记载:“洋参似辽参,味类人参,唯性寒,甘苦;补阴退热,姜制可益元扶正气。”《本草再新》曰:“治肺火旺,咳嗽痰多,气虚咳喘,失血劳伤,固精安神,生产诸虚。”清代著名医药学家汪昂著的《补图本草备要》增补项中收载了西洋参,称其“性凉、味苦、甘厚、气薄,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倦、虚而有火者相宜”。《医学衷中参西录》谓之“西洋参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者皆可用之”,故补而不燥是西洋参的特别之处。人参性微温,西洋参性凉;人参提气助火,西洋参滋阴降火;西洋参药效和缓,补益作用较人参弱。
【现代研究】西洋参中主要成分为人参皂苷,根茎含人参皂苷Ro、Rb1、Rb2、Rc、Rd、Re、Rg1及假人参皂苷F11,还含有精氨酸、天冬氨酸等18种氨基酸及挥发油、树脂等。西洋参所含有效成分与人参单体皂苷类别基本相同,所含皂苷元也完全一致,均系齐墩果酸、人参二醇和人参三醇。但西洋参中人参二醇单体皂苷的Rb1的含量高于人参,因此,形成二者疗效和应用上的差异,各有特色不可互相替代。西洋参在抗脂质过氧化、抗缺氧和抗低温应激反应方面,都较人参作用为强,其抗衰老作用也优于人参;而人参在抗疲劳及增强免疫功能方面,则胜过西洋参。对糖皮质激素造成的免疫抑制,二者的调节作用则没有区别。
西洋参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以抑制作用较为突出,能安定身心,有镇静及解酒作用。西洋参中的人参皂苷Rb1可改善脑的氧供应和脑组织能量代谢;西洋参皂苷还能增加大脑海马区乙酰胆碱的释放,增强动物神经生长因子功能,促进轴突生长和延长神经细胞存活期,从而达到改善记忆和学习能力的效果。
西洋参可以强化心肌收缩能力,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可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抗心肌氧化,冠心病患者症状表现为气阴两虚、心慌气短可长期服用西洋参。西洋参还对血压有调整作用,可使血压暂时性或持久性血压下降。
西洋参可以促进血清蛋白合成、骨髓蛋白合成、器官蛋白合成等,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癌细胞生长,有效抵抗癌症。西洋参茎叶皂苷对动脉粥样硬化有防治作用,长服西洋参可以降低血液凝固性、抑制血小板凝聚;西洋参还可以降低血糖、调节胰岛素分泌、促进糖代谢和脂肪代谢,对治疗糖尿病有一定辅助作用。
西洋参能明显降低饮酒所导致的转氨酶升高,实验结果表明,用西洋参茎叶皂苷预处理乙醇中毒大鼠,可以提高血与肝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降低乙醇引起的膜脂质过氧化,从而对肝细胞起到保护作用。[中成药,2000,22(3):219-220];西洋参多糖对D-氨基酸半乳糖所致的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是稳定和加强肝细胞膜、保护肝细胞线粒体及维持肝组织c AMP/cGMP 比值的相对稳定。
【解酒方选】
1.护肝醒酒茶解酒法:由赤小豆花、野葛花、野菊花、西洋参、野麦冬、佛手和茶叶等量配制而成。其制备方法是:分别称取等量的赤小豆花、野葛花、野菊花、西洋参、野麦冬、佛手和茶叶,置于50~60℃条件下烘干,粉碎,混合均匀后灭菌,分装,即得。本茶不仅解酒速度快,还具有保肝肾、健肝胃、解酒毒、清头目、生津液、消疲劳等功效;服用后15~30 min即可恢复清醒。
2.西洋参葛花解酒法:葛花8~10 g,枳椇子10~14 g,菊花5~8 g,西洋参0.8~1.2 g。解酒醒酒效果好,长期服食,可保护肝脏。
3.洋参麦冬茶解酒法:西洋参3 g,麦冬10 g。沸水浸泡,代茶饮。用于热病气阴两伤,烦热口渴;或老人气阴虚少,咽干口燥,津液不足,舌干少苔。
【使用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中阳衰微,胃有寒湿者忌服。《本草从新》:脏寒者服之,即作腹痛,郁火服之,火不透发,反生寒热。《纲目拾遗》:忌铁器及火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