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 胡

柴 胡

【概述】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及“南柴胡”。性微寒,味苦、辛,归肝、胆经。柴胡具有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本品善于祛邪解表退热和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故常用于表证发热和少阳证。柴胡辛行苦泄,性善调达肝气,疏肝解郁,常用于肝郁气滞。本品可升举脾胃清阳之气,故可治疗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的脘腹重坠作胀,食少倦怠,久泻脱肛,子宫下垂,肾下垂等脏器脱垂。本品还可退热截疟,是治疗疟疾寒热之常用药。常用量:3~9 g,煎服。

【文献辑萃】《神农本草经》言:“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本草纲目》记载:“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本草备要》曰:“治伤寒邪热,痰热结实,虚劳肌热,呕吐心烦,诸疟寒热,头眩目赤,胸痞胁痛,口苦耳聋……”《本草秘录》记载:“泻肝胆之邪,去心下痞闷,解痰结,除烦热,尤治疮疡,散诸经血凝气聚,止偏头风,胸胁刺痛,通达表里邪气,善解潮热。”

【现代研究】柴胡根含α-菠菜甾醇,春福寿草醇及柴胡皂苷a、c、d,此外还含有挥发油等。狭叶柴胡根含柴胡皂苷a、c、d及挥发油,柴胡醇,春福寿草醇,α-菠菜甾醇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柴胡具有镇静、安定、镇痛、解热、镇咳等广泛的中枢抑制作用。柴胡黄芩配伍解酒作用研究发现,不同比例配伍的柴胡黄芩抗急性酒精损伤中发挥作用的强弱趋势不同,当柴胡黄芩比例为1∶2时,对各项检测指标影响最显著,可降低血清中ALT、AST 水平,并能显著降低肝组织中MDA含量,故可用于解酒[中药药理与临床,2004,20(4);3-4]。此外,柴胡有效成分柴胡皂苷有抗炎作用,还有降低血浆胆固醇的作用。柴胡有较好的抗肝损伤、抗脂肪肝、利胆、降低转氨酶、兴奋肠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抗溃疡、抑制胰蛋白酶等作用。柴胡还有抗病毒、增加蛋白质生物合成、抗肿瘤、抗辐射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能。

【解酒方选】

1.酒肝康汤解酒法:柴胡、葛根、丹参、山楂、决明子、泽泻各10 g,白芥子5 g。将上药择净,加适量清水浸泡10~15 min,煎水取汁。此方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功效,可用于酒精性肝病。每日1剂。

2.解毒护肝合剂解酒法:茵陈、柴胡、黄芩、金钱草各等量。将上药择净,加适量清水浸泡10~15 min,煎水取汁。此方具有疏肝健脾、燥湿解毒之功效,适用于酒精性肝炎、脂肪肝等。每日1剂。

3.柴胡粥解酒法:柴胡10 g,大米100 g,白糖适量。将柴胡择净,加适量清水,煎水取汁,再加大米煮粥,待熟时加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可。此方具有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效。常用于外感发热,少阳寒热往来,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脏器下垂。亦可用于酒精性肝炎,脂肪肝等。每日1~2剂,连服3~5 d。

4.小柴胡汤(《伤寒论》):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功用:和解少阳,原方治伤寒少阳证。柴胡(24 g)、黄芩(9 g)、人参(6 g)、半夏清(9 g)、甘草炙(5 g)、生姜切(9 g)、大枣擘(4枚)。小柴胡汤抑制大鼠脂肪肝形成的实验结果表明,在酒精饲养的大鼠肝脏内脂肪滴显著增加,并用小柴胡汤者增加不明显。对肝组织中过氧化脂质浓度测定结果说明,小柴胡汤对过氧化脂质浓度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8,10(6):6]

5.大柴胡汤(《伤寒论》):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一日三次。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柴胡(12 g)、黄芩(9 g)、芍药(9 g)、半夏(9 g)、生姜(15 g)、枳实(9 g)、大枣(4枚)、大黄(6 g)。实验研究大柴胡汤对酒精性肝损害脂质代谢的改善效果,结果显示给予大量酒精的大鼠,2 h后血清游离脂肪酸显著增加,6h后中性脂肪、磷脂等均有增加,而肝脏胆固醇减少。[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8,10(6):6]

6.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柴胡梢、泽泻各一钱,车前子、木通各五分,生地黄、当归梢、草龙胆各三分。上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用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空心稍热服,便以美膳压之。功用: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龙胆草(6 g)、黄芩(9 g)、山栀子(9 g)、泽泻(12 g)、木通(9 g)、车前子(9 g)、当归(8 g)、生地黄(20 g)、柴胡(10 g)、生甘草(6 g)。杉本利一郎对慢性酒精性功能障碍患者30例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发现龙胆泻肝汤对临床诊断为实证者有效,对虚证者无效。[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4,16(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