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 香

麝 香

【概述】麝香,为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野生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猎取,猎获后,割取香囊,阴干,习称“毛壳麝香”;剖开香囊,除去囊壳,称“麝香仁”,其中呈颗粒状者称“当门子”。麝香性温,味辛,入心、脾经,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之功效,善治闭证神昏,疮疡肿毒,咽喉肿痛,血瘀经闭,癥瘕,心腹暴痛,跌打损伤,风寒湿痹,难产,胞衣不下等。常与牛黄、冰片、朱砂、苏合香、檀香、安息香等配伍同用。常用量:0.03~0.1 g,入丸、散,不宜入煎剂。

【文献辑萃】《本经》载:“主辟恶风,杀鬼精物,温疟,蛊毒,痫至,去三虫。久服除邪,不寐寤、魇寐。”《名医别录》曰:麝香可治“中恶,心腹暴痛胀急,痞满,风毒,妇人产难,堕胎,去面黾,目中肤翳”。《本草纲目》载:“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解酒毒,消瓜果食积,治中风、中气、中恶、痰厥、积聚癥瘕。”及“盖麝走窜,能通诸窍之不利,开经络之壅遏,若诸风、诸气、诸血、诸痛、惊痫、癥瘕诸病,经络壅闭,孔窍不利者,安得不用为引导以开之通之耶?非不可用也,但不可过也”。《药性论》载:“除心痛,小儿惊痫、客忤,镇心安神。止小便利,能蚀一切痈疮脓。”《食疗本草》曰:“除百病,治一切恶气及惊怖恍惚。”《日华子》载:“杀脏腑虫,制蛇、蚕咬,沙虱、溪、瘴毒。吐风痰。纳子宫暖水脏,止冷带疾。”《本草正》载:“除一切恶疮痔漏肿痛,脓水腐面,面干斑疹。凡气滞为病者,俱宜用之。若鼠咬、虫咬成疮,以麝香封之”。《本草备要》载:“治耳聋,目翳,阴冷。”

【现代研究】麝香所含成分主要有麝香大环化合物如麝香酮等,甾类化合物如睾丸酮、雌二醇、胆甾醇,多种氨基酸如天门冬氨酸、丝氨酸,及无机盐和其他成分如尿囊素、蛋白激酶激活剂等。麝香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是双向的,小剂量时起兴奋作用,大剂量则抑制,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耐缺氧能力,改善脑循环;有显著的强心作用,可兴奋心脏,增加心脏收缩振幅,增强心肌功能;对由于血栓引起的缺血性心脏障碍有预防和治疗作用;麝香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与氢化可的松相似;对子宫有明显兴奋、增强宫缩作用,尤其对在体妊娠子宫更为敏感,对非妊娠子宫的兴奋发生较慢,但作用持久,麝香酮还能显著增加子宫收缩频率和强度,并且有抗着床和抗早孕作用,且随着孕期延长,抗孕作用更趋显著;本品对人体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浓度大则作用强,对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和肉瘤S180细胞有杀灭作用。

麝香能抑制幽门结扎大鼠的溃疡形成,并能抑制胃液分泌,但麝香酮和尿囊素无此作用。麝香对炎症病理发展过程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期、白细胞游走期和肉芽肿形成期三个阶段都有影响。麝香水浸出物对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强度为芦丁的3倍或水杨酸的40倍。麝香、蟾酥及牛黄三种药物合用时,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体外实验表明,麝香能抑制豚鼠白细胞游走,其作用强度为水杨酸的10倍,氢化可的松的20倍。另有报道,从麝香中分离出分子量约为1000的多肽,对豚鼠白细胞游走的抑制强度约为氢化可的松的40倍。大鼠甲醛滤纸片法实验表明,麝香混悬液对炎症晚期形成的肉芽肿抑制作用较弱,仅为醋酸可的松的1/10,但对大鼠的巴豆油性肉芽肿,麝香乳剂每只1~2 mg皮下注射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485)。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经小鼠给药动态观察到,3H—麝香酮灌胃给药后,5 min即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尾静脉注射后2 min即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据此推测,麝香的通关利窍、开窍醒脑以及临床用麝香及其制剂治疗中风、神志昏迷的机理很可能与药物迅速透过血脑屏障、在中枢神经系统蓄积时间较长有关(麝香酮的生物半衰期约9 h)。研究发现给大鼠多次口服麝香200 mg/kg或合成麝香酮5 mg/kg后,均能非常显著地缩短大鼠注射戊巴比妥钠后的睡眠时间。这种结果的产生,可能是由于麇香及麝香酮具有刺激肝脏微粒体药物转化酶作用,从而使肝脏内戊巴比妥钠的代谢失活加速所致[山东医药工业,2002,21(4):27]。以浓冰醋酸直接涂抹于大鼠胃壁,诱发慢性实验性溃疡,然后按200 mg/kg口服麝香混悬液。结果表明,其对溃疡面的愈合有明显促进作用。这种作用的产生可能与麝香抗炎、生肌、镇痛、止血的作用有关系[山东医药工业,2002,21(4):27]。麝香对炎症的早、中、晚三期均有明显效果.尤其是对早、中期的作用较强,麝香抗炎的机理可能与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有关。麝香水溶物可降低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 的含量,切除肾上腺其抗炎作用消失,但切除垂体其抗炎作用依然存在,说明其作用与肾上腺的完整存在密切相关。麝香水溶物中分离出抗炎的有效成分麝香-I,可明显减少中性白细胞,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的生成,抑制对乙酰转移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内钙水平,这可能是麝香抗炎的机制之一。此外,抑制白三烯、趋化三肽及溶酶体的释放也是麝香抗炎作用的机制。[中药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62]

【解酒方选】

1.酒仙乐解酒法(又名解酒灵):由人参、天麻、黄连、黄柏、黄芩、葛花、葛根、枳椇子、延胡索、麝香等二十余种中草药配伍而成,经过加工炮制成为细末粉剂型。具有解酒醒酒之功。在饮酒前服,或在饮酒过程中服用,可防止醉酒。在酒后服用可解酒。每次1袋,温开水冲饮。

2.枳椇子丸解酒法:枳椇子二两,麝香一钱。为末,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盐汤吞下。治饮酒多发积,为酷热蒸熏,五脏津液枯燥,血泣小便并多,肌肉消烁,专嗜冷物寒浆。(《世医得效方》)

3.活命金丹解酒法:贯众、甘草、板蓝根、葛根、芒硝各30 g,大黄45 g,牛黄、珍珠、生犀角、薄荷各15 g,朱砂(一半为衣)12 g,麝香、桂枝、青黛各9 g,冰片6 g。研为细末,蜜水浸蒸饼为丸,每丸3 g,金箔、朱砂为衣,每服1丸,汲水化下。此方具有醒神开窍,解毒导滞的功效。适用于一切酒毒、药毒,发热腹胀,大小便倒运,胸膈痞满,上实下虚,气闭面赤,汗后余热疑惑及中风不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痰涎上潮,咽嗌倒运,牙关紧闭。(《卫生宝鉴》卷八)

4.沉檀聚香饼子解酒法:香附子150 g,丁香60 g,檀香120 g,三棱60 g,白茯苓60 g,甘松60 g,沉香45 g,白豆蔻60 g,砂仁60 g,甘草150 g,木香45 g,葛花90 g,干葛120 g,麝香9 g,南硼砂30 g。除方中甘草外,其余诸药共研为细末,将甘草熬为膏子,炒飞罗面适量,与药末混合后,捏成小饼,每饼2~3 g。需用时不计时噙化药饼,一日可连用3~5次。本方具有消化宿酒,辟口气,助脾胃,和饮食的功效。专消宿酒,方中诸药协同,对于宿酒不消者确有较好疗效。(《普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