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 花
【概述】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根据颜色不同,有黄菊花和白菊花之分。菊花,又分北菊花、杭菊花、滁菊花。本品性微寒,味辛、甘、苦,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之功效。功能疏散肺经风热,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性寒,入肝经,能清肝热,平肝阳,治疗肝阳眩晕,肝风实证。既能疏散肝经风热,又能泻肝火,故能治疗目赤昏花。味苦,性微寒,清热解毒,可治疗疮痈肿毒。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常用量:5~9 g,煎服。
【文献辑萃】《神农本草经》言:“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本草纲目》曰:“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熄,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用药心法》载:“去翳膜,明目。”《药鉴》记载:“解醉汉昏迷,易醒。”《名医别录》曰:“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随息居饮食谱》记载:“清利头目,养血息风,消疔肿。”《本草便读》言其:“平肝疏肝,清上焦之邪热,治目祛风,益阴滋肾。”
【现代研究】本品含挥发油,油中有菊油环酮、龙脑、樟脑等。此外,还有菊苷、胆碱、黄酮、腺嘌呤、水苏碱、维生素A、B1、E,氨基酸及刺槐素等。菊花水浸剂或煎剂,对多种致病菌及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菊花制剂有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提高心肌耗氧量的功能。此外,本品还具有降压、缩短凝血时间、解热、镇静、抗炎的作用。
【解酒方选】
1.三花茶解酒法:菊花、金银花各10 g,扁豆花2朵,绿茶3 g。将三花、绿茶一起放入杯中,冲入沸水,浸泡3~5 min后饮服。此方具有清热解暑,解毒清心之功效。常用于酒后小便短赤,口渴心烦等。
2.藁本菊花茶解酒法:藁本10 g,菊花10 g。代茶饮。用于饮酒后头痛。
3.葛花菊花茶解酒法:葛花10 g,菊花15 g。将二药择净后,放入茶杯中,倒入适量沸水,密闭浸泡15~20 min后取汁饮服。此方具有和胃止呕的功效,常用于酒醉呕吐,津伤口渴,头晕目眩,小便短赤等。每日1剂。
4.菊花茄子羹解酒法:杭菊花40 g,茄子适量,调味品适量。菊花加水煮沸30 min左右,去渣取汁。茄子洗净后,切斜坡,放入烧热的素油锅内翻炒至快熟时,调入姜、葱、淀粉和菊花汁,再翻炒片刻,滴入少许麻油即可。此方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酒后口渴。每日1剂。
5.菊花粥解酒法:菊花10 g,大米100 g,适量白糖。菊花择净后,加适量清水,煎水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粥熟时加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可。此方具有疏风清热、清肝明目、平降肝阳的功效,常用于外感发热,或温病初起,或肝经风热,目赤肿痛,头晕目眩,亦可用于解酒醒酒。每日1~2剂,连服3~5 d。
6.龙菊鱼肚解酒法:龙爪菊花50 g,黄鱼肚150 g,适量调味品。菊花洗净备用,鱼肚划开,放适量猪油入锅,烧至六成热时,下鱼肚,随后捞出,切块;然后在油温七成热时,放鱼块炸5 min。将炸好的鱼块洗净,切薄片,放入鸡汤煨20 min。锅内加入适量奶汤,煮沸后,放入鱼肚、菊花、盐、味精、料酒等,煮沸3~5 min后,淋上鸡油即可。此方具有益肝明目、疏风清热之功效。常用于风热上攻及高血压头晕目眩,视物模糊,干涩,亦可用于解酒醒酒。
7.菊花鸡汤解酒法:鸡脯肉300 g,菊花5朵,适量调味品。鸡脯肉洗净,切片后用淀粉拌匀备用。水煮沸后,放入鸡肉片及调味品,文火煮熟后,再下菊花与适量味精,再煮一二沸即可。此方具有疏肝清热、养阴明目之功效。常用于高血压头晕目眩,双目干涩,视物模糊,记忆力下降,失眠多梦,肢体麻木等,亦可用于解酒醒酒。每日1剂。
8.菊花金针瘦肉汤解酒法:菊花、金针菇各30 g,猪瘦肉150 g,适量调味品。菊花、金针菇洗净后备用。猪肉洗净切丝后,用淀粉拌匀,锅中加适量清水煮沸后,加肉丝,文火煮至肉丝熟后,下菊花、金针菇及调味品等,再煮一二沸即可。此方具有疏肝养血、明目安神之功效,常用于酒醉引起的头目昏花,视力减退,肝区不适等。每日1剂。
9.菊花猪肝汤解酒法:猪肝500 g,菊花10 g,鸡蛋3枚,鲜汤1250 ml,食盐、味精各适量。猪肝捣碎,过滤去渣后,加入鸡蛋、鲜汤及调料,拌匀,撒上洗净的鲜菊花,上笼蒸熟即可。此方具有补益肝肾、滋阴润燥的功效。常用于肝肾阴虚所致头晕目眩、口干口苦、胸痛胁胀,急性酒精中毒,或酒精性肝炎、肝硬化,高血压,眼底出血,视网膜病变等症。每日1~3次,每次150~200 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