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第33辑)》简介
《近代中国(第33辑)》这本书是由.上海中山学社编创作的,《近代中国(第33辑)》共有153章节
1
《近代中国》编委会
主 任 高小玫 委 员 (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慧敏 厉震林 沈祖炜 严 军 陈永亮 易惠莉 章义和 韩昭庆 葛剑雄 廖大伟 戴鞍...
2
目录
目 录 《近代中国》编委会 外交与政治 从多边到双边:孙中山联俄外交策略新论(1917—1925) 一、新联盟对象的出现 二、联俄的起点 三、盟友关系的确立 (...
3
外交与政治
...
4
从多边到双边:孙中山联俄外交策略新论(1917—1925)
陈丹丹 李炳南 孙中山的联俄政策是孙中山联合苏俄,利用苏俄的经济、军事的非正式外交援助,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外交举措。联俄是孙中山晚年外交政...
5
一、新联盟对象的出现
孙中山与列宁的友谊,是双方联盟的坚定基础。孙中山关注俄国革命及其领袖列宁,并将俄国视为中国的潜在盟友。孙中山认为俄国革命与中国革命有着相近的革命奋斗目标:推翻专...
6
二、联俄的起点
十月革命后,建立在孙中山与列宁革命友谊上的联盟计划逐步开展。但由于双方政府均不稳固,交通远隔,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帝国主义国家和北洋政府等因素交困影响,联俄进行得...
7
三、盟友关系的确立
孙中山联俄跨越8年,分为五个时期、三个阶段。五个时期指中断期(1918年6月—1918年7月)、恢复期(1918年8月—1920年12月)、加速期(1921年1...
8
(一)非正式外交接触的尝试
1918年6月—1918年7月是联俄的中断期。十月革命后苏俄与孙中山建立的联系,不久就因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叛乱中断,契切林在致孙中山的信中写道:“我们同我们的朋友...
9
(二)非正式外交交涉的进行
1921年1月—1922 年12 月是联俄的加速期。由于双方任务、目标相近,非正式外交交涉不断加强,联俄加速进行。但是他们之间的非正式外交交涉并不顺利。由于俄方...
10
(三)非正式外交关系的建立
1923年1月—1923年12月是联俄具体政策的协调期。《孙文越飞联合宣言》签订(1923年1月26日)、孙逸仙博士代表团派出(1923年9月2日—1923年1...
11
四、结 语
苏俄在孙中山的多边外交策略中,属于左翼陆军国外交圈,中俄关系是重要的双边关系。中俄盟友关系影响着孙中山南方政府的稳定,苏俄是孙中山实现中国统一的重要助力。联俄政...
12
进退之间:台事交涉与李鸿章的面相变化[1]
黄 飞 1870年起,李鸿章开始担任北洋大臣,随后参与诸多外交事务的处理,学界对其参与处理的外交事务及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充分的研究,然而,对其与总理衙门之间的互动...
13
一、台事处理基调的奠定与辩阻柳原
1874年4月18日,总理衙门从英国公使威妥玛处获悉了日本准备侵台的消息,随后立即致函北洋大臣李鸿章和南洋大臣李宗羲,请两人查证此消息。[7]李鸿章查证了日本将...
14
二、交涉僵持与李鸿章破局
7月底,柳原到达北京,与总理衙门展开交涉。在与总理衙门交涉期间,柳原提出觐见要求,总理衙门采纳李鸿章的意见,将解决台事作为同意觐见的条件,“俟台事定议,即为奏请...
15
三、大久保利通来华与李鸿章的妥协
9月上旬,大久保利通到达北京,开始与总理衙门交涉。由于大久保“力持台湾番地非中国管辖之说”,“呶呶不休”,中日双方交涉始终处于僵持状态,李鸿章判断大久保此举是日...
16
余 论
1870年代初期,曾国藩去世后,能与总理衙门形成配合调剂刚柔、“阴持其柄”的重臣角色缺失,李鸿章谋求占据这一空缺。构建与总理衙门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并逐步取得外交...
17
抗战时期田赋征实政策新探——以国民政府高层间的互动为中心
李向远 粮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是抗战时期经济动员的重要内容。在蒋介石“三分军事七分经济”[1]思想的影响下,田赋作为战时主要财政来源,其征收工作几乎成了国民政府...
18
一、抢米风潮后的粮食管制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就开始着手粮食管制工作。1937年8月18日,国民政府颁布了《战时粮食管理条例》,决定成立粮食管理局,并规定了战时粮食管理的范围涉及粮食的生...
19
二、田赋征实的制度构建
田赋征实为战时的中国提供了粮源和税源,解决了抗战急需的“粮”和“钱”的问题,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战争潜力,被国民政府寄予厚望。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期间,财政部长孔祥...
20
(一)征实的机构设置与调整
根据1941年公布的《战时各省田赋征收实物暂行通则》,“各省征收实物,采用经征经收划分制度”[37]。也就是说,征实系统其实是两个互不统属的机构体系构成的。经征...
21
(二)征实的政策设计
与征收机构的日趋完备相匹配,征实政策的设计是比较严密的,它比以往的田赋地税更加合理,负担更加平均,收纳更加方便,粮食储运更加流畅,行政效率更高。以下将从粮食征收...
22
三、粮政关切与征实情形
田赋征实“为军粮民食之所需,关系国家抗建之大计至深且钜”[60],是国民政府战时的一项重要的国策。国民政府希望通过推行这项国策,从民间征集大量粮食来支持抗战。而...
23
四、政策漏洞下的粮政弊端
从上文的实征数字来看,田赋征实政策的确成功了,但它并非无懈可击。首先,这种制度是战时的仓促因应,不可能面面俱到;其次,国民政府官僚群体都已腐朽不堪,政策的漏洞恰...
24
(一)册籍混乱与负担不均
册籍混乱是民国时期固有的地税问题,国民政府大力推行的土地陈报,也未能改变这种状况。“在未办理土地陈报之县,征册不全,税额不确,有有地无粮者,有有粮无地者,有地多...
25
(二)考绩奖惩与摊派强征
为了切实推行田赋征实工作,国民政府对各级粮政官员的考绩奖惩都作了相应规定。田赋推收的考核一般是在年终,由财政部派员执行。具体办法有:“各县(市)经征官于年度截限...
26
(三)沿用旧吏与浮收盗卖
民国时期册籍混乱且残缺不全,征粮全靠粮吏世代相传的地籍。掌握地籍的粮吏已经成了一个固化的特殊阶层,政府为了征粮就必须沿用他们。而旧粮吏的恶习也被保存了下来,农户...
27
结 语
田赋征实是国民政府由平时到战时的粮政调整,而这种调整因应了战争的需要,对中国坚持抗战并取得胜利具有重要意义。成都抢米风潮的爆发,引起了国民政府高层的高度警惕,也...
28
建构与转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省级卫生行政专管机关的形成
杨 阳 清末新政至北京国民政府时期实施的卫生行政制度取法于德、日,由警察系统兼理地方卫生工作,省及以下行政序列“均无卫生专管机构”[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卫...
29
一、1931—1934:搁置与述求
省级卫生行政制度建设先后经历过四个阶段。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4 年6 月江西全省卫生处创设,此为第一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在继续沿用北京国民政府...
30
二、1934—1937年:重启与建设
自1934年4月卫生署召开卫生行政技术会议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为第二阶段,该阶段主题是重新启动机构建设规划。在此阶段内,常态的公共卫生事业建设与战时卫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