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外交接触的尝试
1918年6月—1918年7月是联俄的中断期。十月革命后苏俄与孙中山建立的联系,不久就因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叛乱中断,契切林在致孙中山的信中写道:“我们同我们的朋友——中国南方无产阶级的联系被切断了,两个月来,同您的联系也中断了。”[18]在中断期双方尝试重新建立联系。列宁想要通过派遣旅俄华工,到中国同孙中山建立联系。孙中山决定先派廖仲恺、朱执信和李章达到苏俄去,为此孙中山请俄语老师教他们学习俄语。宋庆龄除继续担任秘书处理英语函电外,又学习俄语和德语,为加强联俄作准备,并设法与列宁取得联系。[19]在中断期双方准备互派使者,尝试进行非正式外交接触。
1918年8月—1920年12月是联俄的恢复期。苏俄平定国内叛乱后,孙中山与苏俄联系恢复,非正式外交接触得以继续开展。《加拉罕第一次对华宣言》(1919年7月25日)、《加拉罕第二次对华宣言》(1920年9月27日)这些文件表明双方联盟计划,苏俄已进入主动公开阶段。这与苏俄在十月革命后,倡言“公开外交”“不兼并领土”“民族自决”的新外交理论有关。[20]而孙中山对俄暂取“秘密外交”,这与中国本身复杂的政情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干涉密切相关。
此时孙中山的联俄还处于多边的联俄中,其外交策略既发展左翼陆军国外交圈,构建中俄德三边关系,争取日本加入,又不断开展右翼海军国外交圈。《实业计划》表明,孙中山希望利用国际资本开发中国,与各国建立开放式友好合作关系,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希冀借此拓展到政治上、外交上,进而建立军事同盟。在联俄之外,孙中山寻找的第三个联盟国确定为德国。由于“一战”后国际情势的限制,而且多数国家承认的是北洋政府,孙中山能够寻求合作的国家只有苏俄与德国。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曾先与德国谈判,他多次派代表去德国进行非正式外交接触,因为德国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都比苏俄强,且广州政府与柏林之间早就已有往来;而苏俄当时在国际上是孤立的,而且还处在内战中。[21]
孙中山积极争取日本加入左翼陆军国外交圈。1919年,孙中山派朱执信联日进行非正式外交接触,朱执信向日本友人阐明护法目的与护法军政府成立的重要性,争取日本舆论支持。孙中山也积极开展右翼海军国外交圈。1920年6月,孙中山在与《字林西报》记者访谈中表示,极端反对英日同盟,但赞成中英同盟,“如以攻守同盟言,中国不能多所贡献,惟既得英国之助,中国亦能贡献其商务与和平”[22]。1920年日俄矛盾激化,日本反对中俄任何形式的交往。苏俄的外交政策是激化日美中之间的矛盾,但要避免日俄冲突。并且监督国民党不与帝国主义妥协,脱离革命路线。[23]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孙中山施展灵活外交手腕,通过非正式外交接触,尽力争取各国对他的政党和政府的支持。如孙中山在英美对其政策友好之机,利用日英美之间的矛盾,希望日本放弃军阀侵华政策,转而支持南方政府,否则他将“亲英美以排日也”[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