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久保利通来华与李鸿章的妥协

三、大久保利通来华与李鸿章的妥协

9月上旬,大久保利通到达北京,开始与总理衙门交涉。由于大久保“力持台湾番地非中国管辖之说”,“呶呶不休”,中日双方交涉始终处于僵持状态,李鸿章判断大久保此举是日本刻意纠缠,意在“为占地索费张本”。直至10 月18 日,两国改议彼此“两便办法”[59],交涉转机方到来。大久保终于说出了包裹在“我征台一事,是旨在开导蕃民、保障内外航海者安全的义举”名义下的真实目的:清国对日本将士的重大死伤,当然应予赔偿报偿,而所谓两便之法,即在于此。[60]至此,日本才亮出底牌,“吐出真款”。[61]

《论台事归宿》出台后,总理衙门与李鸿章对给予日本一定的补偿来了解纠纷达成共识。在大久保提出钱财要求后,双方经历了几轮交涉始终未达成共识,分歧在于赔偿钱款的名目和数额。察觉到总理衙门对给予日本钱款名目上的坚持与不退让,大久保将重点放在具体的赔偿数目,“必欲问明数目”。[62]最初,大久保提出赔偿总额为五百万元,“除其中二百万元为购买战舰器械等费外,在蕃地实费300万元”[63]。对日本索要如此大的赔款数额且以“兵费”的名目提出,总理衙门自然无法接受,回应称“兵费断不可给,只可酌赏抚恤被害漂民”[64]。被总理衙门拒绝后,大久保和柳原相互配合,每当大久保与总理衙门谈判之时,柳原则“同在座中,旁参其说”,遇有不合,柳原则“必于次日呈递照会”,或者到总理衙门“面论”,“专以觐见为辞”。此外,两人还以“一同回国”要挟总理衙门。[65]

在大久保与总理衙门交涉过程中,李鸿章一直密切关注交涉情况。在大久保同总理衙门相持不下之时,为了打破僵局,李鸿章提出:“似可与商明请令各国公评,作一转笔。”[66]关于评议人选,他建议由美国新任公使艾忻敏担任。李鸿章曾派许钤身与其接触,认为艾忻敏是适合的人选,其人“谨慎笃实,口无妄言,甫到中华,尚无威、热等使习气”;而其背后的美国“雄踞一洲,亦不惧与英、法异议”。[67]李鸿章认为,让艾忻敏居中调处“当于东事大有裨助”[68]。他认为,“东使即不愿他人调处,而美国已认定台湾全境为中国属地,伊亦无如之何”,“若再动兵,美国真要出头拦阻矣”。[69]李鸿章请美使调处的建议被总理衙门否决。总理衙门有自己中意的人选,即英国公使威妥玛和法国公使热。总理衙门给出的理由是:“英国使臣威妥玛曾于台事初起之日”,频繁来总理衙门“传述日本派兵赴台信息”,法国使臣热福理“亦有愿为调处之意”;英、法两国使臣愿为调停,“虽不无利人兼利己之心,惟彼既愿代为斡旋”,“亦只能一面虚与委蛇,以免从中播弄是非,一面喻以正理,使知非空词所能恫喝”。[70]对于请英、法公使调处,李鸿章则心存疑虑,他致信总理衙门,希望能改变总理衙门的看法:“威使著名狡诈,又与驻东洋之巴夏礼狼狈为奸,梅辉立亦甚阴狠,尽人知之,热使向与威妥玛一鼻孔出气,亦难保无自利之心。”[71]

总理衙门并未听取李鸿章的建议,最终因威妥玛“于此事始终关说,意欲居间”,最终请其调处。总理衙门向威妥玛表示,可以接受的底线为:抚恤数“不能逾十万”;对于日本在台湾的“所有修道建房等件”,“留为中国之用”,“给银四十万两”;总共“不能逾五十万两之数”。[72]经过威妥玛居间调停,大久保同意了总理衙门提出的补偿数额,但提出了三条:“第一,中国政府承认征蕃为义举;第二,消除从来有关征蕃一事的争论;第三,以十万两抚恤难民,四十万两作为斩荆锄棘、筑路修房之费,在撤兵前由中国政府支给。”[73]31日,中日双方互换条约,最终立“结案办法三条,另立付银凭单一纸”。[74]

虽然对威妥玛存有疑虑,但对于中日最终达成协议,李鸿章还是松了一口气。然而,李鸿章认为总理衙门提出的赔偿数额过多,在给沈葆桢的信中写道:“似援九年津案赔偿法、俄各国人命共五十万,先后一律。弟初尚拟议番所害者琉球人,非日本人,又津案戕杀领事、教土情节稍重,碍难比例。”虽然对总理衙门的处理有不满,但李鸿章并未反对,他认为应当引以为戒,“往不可谏,来犹可追。愿我君臣上下从此卧薪尝胆、力求自强之策,勿如总署前书所云:有事则急图补救、事过则仍事嬉娱耳”。[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