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外因素与真实水平
一场足球比赛的结果除了取决于双方实力对比外,有时还要受到诸多场外因素的影响。受场外因素的影响而未能以最佳状态出战的中国队最终输掉了柏林奥运会足球赛首轮与英国队的比赛,但在这场及之后几场与真正意义上的欧洲劲旅交锋中,中国队用表现及成绩证明,处在近代巅峰时期的中国足球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与部分欧洲足球强国相较量的实力。
在出征柏林奥运会前,中国队实际上已经确立了远东足坛霸主的地位。从1915年至1934年,中国队连续获得了9届远东运动会足球赛的冠军;在其他与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球队的交锋中,中国队也几乎赢下了其中绝大多数场次的比赛。[32]但是,现代足球毕竟起源于欧洲的英国,较之亚洲足球,欧洲足球在实力上更胜一筹;且当时许多欧洲国家的足球运动已经进入了职业化阶段;[33]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国际足联一共举办过3届世界杯,欧洲球队两次夺魁的事实是对欧洲足球发展水平最好的诠释。[34]虽然1936年前中国队也曾与多支由欧洲人组成的球队进行过比赛,但当时大多数优秀的欧洲球员几乎都在欧洲本土效力,因而与中国队交手的这些球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强队。[35]1936年中国队欧洲之行所面临的对手几乎都比之前的要更为强劲,这其中既有像维也纳这样来自奥地利业余联赛的冠军,也有像红星(Red Star)这样来自法国职业联赛的劲旅,且他们几乎都占据主场之利。[36]尤其此次欧洲之行的首个对手,在奥运会足球赛首轮与中国队交手的英国队,来自足球强国,其球员实力都很强劲,且对方对与中国队的这场比赛非常重视。[37]
与对手相比,中国队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实力,但却因经费不足导致球队无法通过合理的饮食、休息、训练与比赛保持良好的状态并抑制伤病情况的出现,这是此次出征欧洲所面临的最大场外因素。经费问题是当时整个中国体育代表团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虽然代表团曾向南京国民政府求助,但南京国民政府因财力有限只能给代表团拨出少量的经费。代表团出征所需的相当一部分经费是由中国足球队在东南亚通过筹款比赛的方式获得的。有关中国体育代表团当时遇到的经费问题以及中国足球队筹款比赛这两点,前人对此或没有太明确的阐述,或所述细节与史料呈现的内容严重不符。比如在《中国的足球摇篮:上海足球运动半世纪(1896—1949)》中,作者指出整个中国奥运代表团出征柏林所需经费为22 万元,国民政府给代表团拨出17 万元,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将其拨给除足球队以外的全部运动队,但据孙锦顺及叶北华两个人回忆,足球队所赚取的经费并非仅为本队所用,还有相当一部分汇给了在国内因经费不足等待出发的其他运动队。
在完成组队后,中国队先是为筹集赴东南亚的旅费在香港与港英联军队及香港联队各赛一场,随后赴上海集训并进一步磨合阵容,然后转到南京,在聆听国民政府高层的训示后,便于5月2日启程赴东南亚。从5月到7月,中国队先后转战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印度等多国,与当地球队进行了18场比赛,虽然取得了16胜2平的好成绩,[38]并顺利筹集到了20余万元的经费,但过于密集的赛程及比赛中无法通过营养与休息来调节与恢复体力,致使筹款比赛结束后中国队的小伙子们几乎都筋疲力尽,有许多球员还伤痕累累。[39]需要说明的是,此次赴东南亚中国足球队本是为自身筹集经费,但在筹款比赛结束后,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却派周家骐赴东南亚与足球队协商,请求拿出一部分收入以支援其他的运动队;队员们经过商议以后,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向其他运动队拨出10万元。和今天赴客场比赛便可乘飞机不同,在民用航空业不太发达的当时,队员们赴海外比赛主要是靠海轮,即便许多欧美球队也是如此。已经疲惫不堪的中国队依旧要乘坐轮船的经济舱,而且还要到意大利转乘火车赴德国;抵达柏林时已经是7月底了,距离8月1日奥运会开幕仅剩几天的时间,而且中国队在接待、训练场地等方面受到主办方的重重刁难,这无疑更是雪上加霜。
有关奥运会足球赛的赛制及中国队参与的比赛所处阶段这两点,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中国足球实力及国际上对中国足球水平的认可度。前人对此未曾有丝毫的提及。根据组委会的安排,参与柏林奥运会足球赛的队伍如果超过了16支,国际足球联合会会根据报名参赛球队及所属国足球发展的情况,于8月3日前组织一部分实力较弱的球队进行预选赛。通过预选赛决出的球队与之前未被安排参加预选赛的球队共同参加正赛阶段的比赛。据当时路透社的消息,截至6 月20日,组委会确定已报名参赛的球队达到了18 支。组织预选赛已经具备条件。但中国队并没有参加预选赛,而是参加8 月3日开始后的正赛。由此可见当时中国足球的水平基本上得到了国际足球界的认可。正赛阶段采取单场淘汰制,首轮对阵通过抽签来决定,[40]中国队抽到的是英国队。抽签结果出来后,中国队的小伙子们充满斗志,积极备战。在比赛中,中国队尽遣主力出场。[41]面对强大的英国队,中国队与其互有攻守,双方联手奉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比赛。上半场,中国队的小伙子们曾多次组织起有效的进攻,并数次威胁到英国队的球门,据当时在场上的叶北华回忆,如果不是英国队守门员发挥神勇以及孙锦顺的破门被判无效,中国队很有可能会在上半场便取得领先。孙锦顺利用一记重炮叩开了英国队的大门,但裁判判罚孙锦顺越位在先进球无效,不过据孙锦顺回忆当时他并没有处在越位的位置上。[42]上半场双方战成0比0。中场休息时,体育场的广播员以非常不可思议的语气播报了赛况。易边再战,在下半场头25分钟里,由于英国队更加重视中国队这个比较强劲的对手,因而双方呈现胶着的态势。不过比赛进行到70分钟后,中国队的体能急剧下降,英国队利用一次角球的机会趁中国队盯人不紧首开纪录。随后趁中国队队员思想波动注意力不够集中再下一城并锁定胜局。最终,中国队遗憾地以0比2告负从而惨遭淘汰。不过,即便如此,以当时其自身的状态及裁判的那次有争议的判罚,中国队有此发挥已实属不易。[43]
在结束了奥运会足球赛征程后,中国队出访德、法等国,先后与9支欧洲劲旅进行了对抗赛,取得了1胜3平5负的成绩。[44]虽然这一结果仅能体现出当时中国足球与欧洲足球强国的差距,但结合比赛过程中的细节及当时自身情况,中国队确实有着较为出色的表现。这仅有的一场胜利是在对阵瑞士苏黎世联队的比赛中获得的,中国队以3比2击败对手,这也是近代中国的足球队在欧洲比赛取得的第一场胜利。三场平局中,中国队先后逼平了较为强大的红星(Red Star)、阿吉士(Ajax)、依士林顿三支球队。5场失利的比赛中,除与德国的法兰克福联队、法国的勒阿弗尔(Le Havre)、奥地利的Papid的比赛外,其余两场比赛都是以1到2球小负,而且中国队都取得了进球。需要说明的是,在与Papid的比赛中球队是因自身发生内讧无心比赛而酿成惨败的;在未能取胜的8场比赛中,中国队有几场是先取得进球,特别是在对阵法兰克福联队、依士林顿等球队的比赛里中国队是领先结束上半场,而且根据当时队中大将叶北华的回忆,中国队的丢球大部分发生在比赛进行到70 分钟之后,这其中也许有经验与训练等方面的因素,[45]但结合中国队之前的经历,在这九场比赛中经常出现这种状况与其自身的状态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在整个出访欧洲的过程中,中国队的小伙子们在赛场上展现出的风貌和实力得到了欧洲人的认可。在全部比赛结束后,队中大将李惠堂受到了几支欧洲职业俱乐部的加盟邀请,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当时的一些中国球员还具备了征战欧洲强国职业联赛的实力。[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