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耻教育的策略
为更好贯彻执行方针政策、取得较好效果,社会团体、政府机关和各学校除通过纪念大会、纪念文告、集会演讲和课堂讲授等方式外,同时还以多样化策略推进国耻教育。具体而言,演讲竞赛是学校常用形式。例如吴县教育局即组织发起全县小学生演说竞进会,讲题范围以国耻为中心。[104]而戏剧以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和生动的语言吸引打动观众,同一时空下的剧情参与能让观众产生强烈情感共鸣,因此也是宣传教育的重要手段。如徐州一些学校举行“化装讲演”,其间就表演了国耻歌舞(美校)、五卅经过(徐女中)、国耻双簧(美校)、国耻哑剧(美校)、五卅惨案(徐中)和国耻双簧(徐中)。[105]6月,上海牌业工会执委联席会议更是要求各工团编演亡国惨史、国耻醒剧以“唤醒民众”[106]。7月,同群乐体育会表演国技狮舞新剧,国耻大悲剧即“济南痛史”,“以一对留学生回国复仇为经,以济南惨案中之一页为纬”。[107]
陈列展览通过视觉感官刺激让参观者产生情绪反应,因具重要教育功能而被政府、社会团体所看重。甘肃省教育馆游艺部的国民戏院即在明耻楼内展览列强侵华图书籍表册和国耻纪念日表;[108]上海市教育局则在民众教育馆演讲部下筹设国耻纪念馆供各界观览;[109]河南省中山俱乐部增设国耻纪念室,通知各机关、学校、书肆赠送标语以及国耻图画、照相、图表、书报、杂志、传记、诗文“以资陈列,藉兴观感”;[110]济南中山公园设立蒋介石手书“五月三日”国耻纪念碑。[111]通过实地参观见证民族苦难,自然有助于强化国耻记忆,激发救国雪耻的热情。
绘制国耻挂图、地图和漫画。上海市党部宣传部要求绘制“山东地图满蒙地图以及我国历年割让之领土的地图”。[112]还有人编绘五三惨案国耻图和蔡公时遗像来警醒。[113]而国耻漫画以讽刺性和鼓动性的表现手法呈现日军疯狂侵略和民族深重灾难。1929年《上海漫画》所绘国耻“人民表情”通过多幅彩图呈现“愤慨者大声疾呼”“悲观者心灰意冷”“忧虑者长吁短叹”“小孩子开始哭泣”“男子们诅咒怨尤”和“女子们悲愤填胸”等令人心碎场景,日本“当局者之野心”“军官之虎视”“巡官贪馋嗜杀”和中国“兵士之无动于衷”病态形象被生动呈现。[114]5月3日,天津东马路墙上悬挂巨幅国耻宣传画进行警醒。[115]1930年《革命外交周刊》上的《誓雪国耻图》塑造了五三惨案、五九国耻、五卅惨案时日军残暴的丑恶嘴脸和民众被虐杀的可怜形象,艺术的战斗力得以充分发挥,最后呼吁国人洗雪国耻。[116]
歌曲因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成为传播国耻观念、呼吁救国雪耻的重要载体。与1915年零星创作不同,五三惨案后则是国耻歌、雪耻歌创作的高峰期,有助于激发收复河山的决心。国立浙江大学为“培养各校儿童用于雪耻之国民性”,特“颁发悲壮歌曲,以励群志志”,同时令各校教授《五三国耻歌》。[117]这首歌曲调“威壮”,歌词呼吁勿忘国耻、沙场雪耻:“家可破,五三不可忘!身可以死,五三不可忘!……莫惊慌,莫彷徨,听我国耻歌,快快起来杀财狼!毁家誓死到沙场!”[118]国立音乐学院谱多种国耻歌分送各校学生,“藉以唤起民众惊醒世人,使人人不忘此日”。[119]1929年河南教育厅审定出版《济南惨案歌》《誓雪国耻歌》和《警告同胞歌》。[120]江西省政府公报则刊载《毋忘国耻歌》《毋志国耻歌》。[121]时人宋效溓还按岳飞满江红歌谱创作《誓雪国耻歌》。[122]《思国耻》呼吁国人“提戈共雪国耻”。[123]《雪耻歌》号召“同胞勿酣媟,恃血铁,杀尽虎人方罢辍”。[124]上述以“国耻”“雪耻”和“惨案”命名的歌曲不计其数,[125]控诉了日军暴行与军阀反动,又渲染了民族耻痛和爱国情感,有助于感染各界投入到救国雪耻的洪流之中。
加强设计教学方案。五月作为国耻之月,教育界人士进行了重点设计。如1930年4月李纯仁厘定以五三国耻纪念来进行“做学教”,详细讨论如何进行“做、学、教”,认为环境须“重行布置”,教材“重行编选”,方式也须“改变”。公共场悬挂“誓雪‘五三’奇耻”“对日经济绝交”“誓为蔡交涉员复仇”“日人鲸吞山东图”“国耻地图”“毋忘五分钟热度图”“虎头蛇尾图”“国耻大事表”,各教室悬挂愿词、标语和挂图。国语科“选读关于国耻的文字”,算术科“计算赔款损失”,常识科“讲述‘五三’原委”,自然、历史、地理、卫生、公民科材料“有关国耻”,艺术科“自由制作”,音乐课“编‘五三’国耻歌”,体育科“做各项国耻游戏”,英语科“编作简单国耻的会语”。[126]随后秦湘荪在前文基础上对“做学教”继续设计,秦文侧重儿童,内容也有差别。[127]两个教学设计将国耻知识渗入不同科目,由传授知识转而鼓励参与讨论,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杂志《音乐教育》设计适合初中一、二年级的国耻歌曲教学,要求“前半用较平和的声调来唱,后半用急迫勇猛的态度来唱”。[128]上述设计详细具体,教学方法自然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制造电影、唱片进行宣传。为增强教育效果,外交讨论委员会张继城还呈请教育部训令各省、特别市、社会教育机关在电影、留声机中插入国耻影片、标语、演讲内容以便娱乐时激发“卧薪尝胆”之志:“若于其中插入国耻影片,国耻标语,国耻演讲,借普遍之娱乐,用日常之娱乐,作日常之奋发。于日常普遍的娱乐中,作日常普遍之卧薪尝胆,如此而‘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所谓‘忧劳兴国’,其在此乎。”行政院接教育部命令后表示,提案“意在激发国民国耻观念,自属可行”,为此要求各电影制片公司、留声机片制造公司“插入或特制关于国耻之影片标语演讲或戏曲”,社会教育机关演讲“务多采用国耻材料,以资警惕而广宣传”。除要求编审处审查教科书时“特别注意”,各省市编辑时“添入关于国耻教材”。[129]3月,全国反日大会决定“函请中央宣传部制造国耻纪念影片”,建议中央党部训令各级党部广泛宣传。[130]上海市教育局更是要求大中华唱片公司将国耻演讲收入唱片“藉供国民普遍之娱乐,作普遍之激刺,用日常之娱乐,作日常之奋发”。后者决定“将上半年营业所得纯利不分配股东,移作制造国耻标语演讲及他社会改良等讲演唱片之用”,同时准备邀请党国要人莅沪讲演、收音制片分发各省市及海外华侨“作普遍宣传”。[131]不仅如此,前大学院订定图书馆条例十五条、新出图书呈缴条例四条要求各社会教育机关通俗讲演时必须“注意多采国耻事项之材料”,“以电影献剧”作“推行社会教育之最大工具”,还命电影、留声机公司“制映与灌入关于国耻之实情激励炯戒”。[132]4月,上海教育局奉教育部之命“分饬各书局各影片公司于编辑教科书及制片时注重国耻材料,使一般民众知所警惕而求雪耻之道”。[133]就国耻电影而言,它通过声音、光影自然让给人身临其境感受国家耻辱,进而以实际行动救国雪耻。
不仅如此,其他策略也被交叉采用。1930 年5 月9 日,上海市教育局通过广播讲“五九国耻与二十一条约”。[134]7月,江苏民政厅的民众训练课讲国耻史略,[135]河北省民众教育人员养成所编撰《国耻史教授纲要》。[136]还有人通过创作散文诗《我的五月感想》诉说国耻,[137]更有人撰写五三纪念赋进行民众唤醒:“莫作五三空纪念,中华振奋在男儿;人能自立御人侮,我抱乐观何必悲。强国首从民志起,谁云雪耻不乘时。”[138]创作国耻小说《五九的影象》控诉日军残暴,对驾驶“飞机”投掷“民气烈弹”抗击日军的场景进行生动描绘。[139]这些方式的交替运用有助于营造悲痛屈辱的氛围,“大众化”的策略传播了国耻观念,进而增强社会公众救国雪耻的决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