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 语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的期待视野也即读者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决定了接受者如何选择文本。所以尽管清代史家创造的文本是固定的,但对它的阐释却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发生“创造性背离”(creative deviation)。[71]以梁启超、胡适等人为首奉行西方价值观的学者,以新的眼光去审视传统资源,为清代史学戴上“科学”的桂冠,在阐释中用近代话语总结清代史学的方法论,希望为近代史学转型注入强劲动力。的确,他们的目的达到了。“传统儒学的地位已为科学所取代,道德意义上的‘圣人’也让位于知识意义上的‘科学家’了。”[72]中国近代史学在清代考据学的基础上,生发出新历史考据学,至今仍推动史学的科学发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比附西学在无形中以消解传统史学的核心人文关怀为代价,造成了经典失落的消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受“泛道德主义”的影响,以先验抽象的道德价值为最高原则。表现在史学领域,即诸多史学命题实际上摆脱不了儒学的伦理内核。这与孕育自西方的中国近代史学是两套完全不同的话语体系。在理解清代史学乃至传统文化时,如果仍然坚持西方价值体系的话,便很难不会发生偏离。在内忧外患急需变革的彼时,学者选择这种方式有其无可奈何处,但在科学史学占绝对地位的现今,则有必要将附加在传统史学的西方价值观抛开,还其本来面目,也许更加符合客观史学的真实内涵。
(贾红霞,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1][基金项目]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明清史学与近代学术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6JJD770037)。
[2]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观堂集林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74页。
[3]如他晚年所著《中国历史研究法》及《补编》挖掘传统史学的内涵,多以客观、方法精到等为标准。
[4]关于20世纪的清学史研究成果主要有胡文生:《梁启超、钱穆同名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比较》,《中州学刊》2005年第1期;李帆:《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清学史著述之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武少民:《百年清学研究九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张笑龙:《钱穆对明清学术思想史的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张昭军:《20世纪上半期清学史研究的正反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有关民国时期对清代史学的诠释研究主要集中在章学诚,成果主要有:章益国:《章学诚“史德”说新解》,《学术月刊》2007年第12期;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刘雄伟:《“六经皆史”的近现代误读》,《天津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这些研究都不同程度地触及清代史学被塑造的议题,但比较零散,未构成对这一问题的全面阐释。
[5]本文不会对民国伊始所有关于清代史学的论述展开,而是将重点放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史学界重要学人如何接纳传统史学资源这一角度着眼,故不会论及章太炎、刘师培在清末民初革命背景下对清代史学的阐发。
[6]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10页。
[7]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11页。
[8]钱穆:《述清初诸儒之学》,《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9]钱穆:《略说乾嘉清儒思想》,《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13页。
[10]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6页。
[1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81页。
[12]钱穆:《顾亭林学述》,《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101页。
[1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138~142页。
[14]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159页。
[15]胡适:《几个反理学的思想家》,《胡适文集》第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60页。
[16]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63页。
[17]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64页。
[18]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黄宗羲全集》第12 册,浙江出版社2012 年版,第8页。
[19]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31页。
[20]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黄宗羲全集》第12册,第8页。
[2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15~116页。
[22]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16~117页。饶有趣味的是,钱穆在晚年所著《中国史学名著》点评《宋元学案》时却批全祖望对宋代理学认识不够,抄撮的材料虽多,实不如黄宗羲《明儒学案》识见精彩。见《中国史学名著》,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330~332页。
[23]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18~119页。
[2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1页。
[25]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244页。
[26]陈功甫、卫聚贤、陆懋德、董允辉撰,王传编校:《中国史学史未刊讲义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263~267页。
[27]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862~871页。
[28]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八章《近世之学术》,《新民丛报》1904第3卷第5期。
[29]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7页。
[30]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71页。
[3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327页。
[32]胡适:《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胡适文集》第2卷,第261、274页。
[33]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国学季刊》1923年第1卷第1号。
[34]傅斯年:《故书新评:史记志疑》,《新潮》1919年第1卷第1期。
[35]傅斯年:《清代学问的门径书几种》,《新潮》1919年第1卷第4期。
[36]顾颉刚:《顾颉刚读书笔记》卷三,《顾颉刚全集》,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71页。
[37]顾颉刚:《顾颉刚读书笔记》卷二,《顾颉刚全集》,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16页。
[38]顾颉刚:《顾颉刚读书笔记》卷四,《顾颉刚全集》,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95页。
[39]张尔田:《与人论学术书》,《亚洲学术杂志》1922年第4期。
[40]张尔田:《报叶君长卿书》,《学衡》1926年第57期。
[4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441页。
[4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677页。
[4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615页。
[44]陈寅恪:《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序》,《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38~239页。
[45]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6~7页。
[46]钱穆:《略说乾嘉清儒思想》,《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9页。
[47]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905页。
[48]胡适:《章实斋先生年谱》,《胡适文集》第7册,第102页。
[49]傅振伦:《章实斋之史学》,《史学年报》1933年第5期。
[50]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97页。
[51]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三《史释》,第269~270页。
[5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428页。
[53]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一《书教下》,叶瑛校注本,中华书局2014 年版,第58页。
[54]何炳松:《代序》,胡适:《章实斋先生年谱》,《胡适文集》第7册,第9页。
[55]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五《答客问上》,第546页。
[56]刘咸炘:《治史绪论》,《推十书》(增补全本)己辑全一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35页。
[57]刘咸炘:《史学述林》卷一《史体论》,《推十书》(增补全本)丙辑第二册,第379页。
[58]何炳松:《代序》,胡适:《章实斋先生年谱》,第8页。
[59]刘咸炘:《史学述林》卷二《论记注》,《推十书》(增补全本)丙辑第二册,第421页。
[60]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三《史德》,第257~258页。
[61]何炳松:《代序》,胡适:《章实斋先生年谱》,第12~13页。
[6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7、20页。
[63]刘咸炘:《〈文史通义〉识语》卷上《史德》,《推十书》(增补全本)甲辑第三册,第1074~1075页。
[64]刘咸炘:《治史绪论》,《推十书》(增补全本)己辑全一册,第237页。
[65]柳诒徵:《国史要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96页。
[66]柳诒徵:《国史要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页。
[67]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三《史德》,第258页。
[68]何炳松:《代序》,胡适:《章实斋先生年谱》,第14页。
[69]何炳松:《代序》,胡适:《章实斋先生年谱》,第16~17页。
[70]刘咸炘:《〈文史通义〉识语》卷下《较新》,《推十书》(增补全本)甲辑第3册,第1120页。
[71][意] 弗·梅雷加利著,冯汉津译:《论文学接受》,《文艺理论研究》1983年第3期。弗·梅雷加利在此文所提出的概念,指那些在原来作品之上,通过个人思索和想象做出新的创造性诠释,而这种诠释通常与原作者的意图是相互矛盾的。
[72]余英时:《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版,第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