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前后日商在华交易所考察[1]——以岛系上海、天津、汉口交易所为中心
虞建新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契机,日本资本开始在华设立交易所,至1920年代达到高峰。日资交易所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即满洲),以及青岛、上海、天津、汉口等地,详见表1。
表1 日商在华交易所一览表(截至1928年3月1日)
(续表)
资料来源:《本邦取引所关系杂件在外之部》,档案号E.2.4.0-1-1,外务省外交史料馆藏。1928年3月1日汉口交易所业已解散,原表中未收录,本文将其视作直接关系方一同制于表内。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迅速取代沙俄在中国东北的地位,设立关东州并建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经过十余年经营,当地日侨人数大增,日本与中国东北地区经贸关系日趋紧密。1916年年初,长春满铁附属地的日商,经与当地华商合议,向关东州都督中村觉申请设立交易所。未几,以10项附带命令为条件获得准许,并于4月开业,此为日商在华设立交易所之肇始。[2]随后,在关东州及外务省管辖下,以日方单独出资,或日俄、日中合资之交易所,在东北各地陆续设立。此外,原属德国租借地的青岛,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时为日本所占,日本势力急速扩张,1918年起,设立交易所相关申请达20多项。1920年7月,由日本外务省管辖、中国资本参与的青岛交易所宣告成立。[3]
东北与青岛属于当时日本在华势力范围,与此相对应,上海、天津、汉口作为中国重要的通商口岸,历经英、美、法等欧美资本半个多世纪的经营,中国民族资本工商业亦达到相当水准。日资虽积极参与其中,但仍无法与中外各方势力相匹敌。
“一战”爆发后,欧洲诸国无暇顾及亚洲事务,给日资在华发展带来了机遇。在大阪证券交易所理事长岛德藏策划下,相关日资趁势进入中国,在上海、天津、汉口建立交易所,日本学界一般将此称为“岛系”交易所。本文主要基于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所藏档案史料,对学界尚未深涉的岛系上海、天津、汉口交易所,作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