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复兴”与“文化统制”
为争夺教育领域的霸权话语,CC系通过《学生生活》杂志对各校学生进行民族复兴的宣传,有意识地强化本身的影响力。该杂志发表了许多相关的文章,如《民族斗争与青年运动》(荫千)、《发扬我国民族新精神》(倜凡)、《民族复兴途程中我们从话剧来开端》(怖尔)、《解决边疆问题与国家民族之前途》(严格里)、《民族竞争的生存意义》(马中侠)、《复兴民族与青年》(兰草)、《复兴民族的重要工作》(章少力)、《论青年心理建设与民族复兴》(许曼萍)等。该刊还聘请了留日哲学博士穆超担任特约撰述。穆超将民族复兴思潮的理论撰写成《中国民族性》一书,邀请陈立夫、张治中、邹鲁、雷沛鸿等人为论著题词,[61]《学生生活》多次刊登广告进行大力宣传。[62]
为强化学生的英雄史观与民族观念,《学生生活》定期推送各时代的英雄人物事迹。如姚江滨的《中华民族英雄故事集》,陈植蕃所写的关于管仲、班超、马援、岳飞、朱元璋等人物的青年时代等文章。这些抗击外侵、振兴国家的事例有利于激发青年学生的民族精神。
此外,生活社还不断向学生灌输文化统制的思想。以陈立夫为首的CC系党人试图通过民族复兴运动来加强法西斯式的统制与独裁。《学生生活》不断配合宣传,先后发表了《法西斯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君扬)、《法西斯意大利的宣传工作》(穆超)、《希特勒青年队》(施德)、《有关于学生思想的训练》(鼎和)、《论独裁政治》(如在)、《独裁会加重国难吗》(文)和《对于独裁政治的认识》(马中侠)等文章,刻意在学生群体灌输法西斯主义的主张。
这股统制的力量通过宣传网络逐渐传递到各地分社,在“西安事变”后达至巅峰。1937年2月14日,北平大中学校集资铸剑,组成“北平学生赴京献剑团”面谒蒋介石。献剑团囊括北平24个单位,共计107人,分为三个中队,规模颇为庞大。隆重的献剑典礼使学生生活社北平分社及其他团员受到强烈的精神感染。他们毫不掩饰自己对领袖意志的崇拜之情,再三表达“自动拥护政府,爱戴领袖的真心”。[63]